張書芳 傳承百年古法製香師 文/記者史林靜 |2024.07.28 語音朗讀 61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張書芳選取香材後秤重配比。圖/新華社圖/新華社張書芳(右)向兒子張力講解如何分辨香珠晾晒是否達到標準。圖/新華社 文/記者史林靜 夏日的陽光灑在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灞陵公園的石板路上,空氣中隱約飄蕩著淡淡的草藥香,與其一牆之隔的便是張書芳的製香技藝傳習所。這裡是他與香料對話、與時間共舞的地方。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氏古法手工製香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張書芳身穿一身棉麻服飾,站在傳習所的中央,向前來研學的學生們講解古代文人筆下的漢香。「琴棋書畫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縮影,每一種元素都代表著不同的精神追求與生活情趣。在詩詞歌賦中,「香」常被用來比喻君子之德。張書芳家族製香技藝始於明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主要製作的藥香,古時又稱為「漢香」。「香,不僅僅是嗅覺的享受,它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文化的積澱。」自七歲起,張書芳便跟隨父親學習製香,如今已從事製香五十餘載。試錯探索復原古香製香,始於選材。「藥香的製作主要原料就是中草藥,一個好的製香師,必須懂得藥理和藥效。」張書芳說,他自幼學習製香,一本泛黃的《藥性賦》和「十九畏十八反」的歌訣,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記憶。傳習所內,古樸的木架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香料,或被磨成細膩的粉末,或保持原狀。「選材、炮製、研磨、合香、壓香……」張書芳向學生解釋古法製香的工序。他隨手拿起一撮香料,輕輕地在掌心研磨,空氣中立刻瀰漫開了一股清新的香氣,引得學生們紛紛圍了上來。「古法製香,講究的是心手合一。」張書芳邊說邊示範,他將香料緩緩放入特製的模具中,然後用一根竹籤輕輕壓實,動作輕柔而精準。一角的玻璃櫃裡,擺滿了古老文獻,記錄著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香方。鵝梨帳中香、二蘇舊局、雪中春信……牆壁上掛著一幅幅古香圖譜,記錄著張書芳復原的一些幾乎被遺忘的香方。復原古香是一個不斷試錯和探索的過程。「古代的香方記載,很多時候只列出原料而未詳細說明具體的配比,需要製香人不斷地調試。此外,和料、出香還須按節氣、時辰、天氣而定。」張書芳說,僅鵝梨帳中香的復原就花了近三年的時間。鵝梨帳中香相傳為南唐時期研製,復原過程中,只是確定其中的原材料之一梨,就費了一番功夫。「梨是鵝梨帳中香的主要材料,但是梨的產地和品種有很多,具體是哪一種,古籍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張書芳說,反覆嘗試才找到了最契合的品種。目前,張書芳家傳和收集的漢香古方共有千餘種,已經復原近百種。藥香製作的十二道工序,每一個步驟,張書芳都堅持古法技藝,整套流程下來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師古而不拘於古「堅持古法製香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對歷史的致敬。」張書芳說,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並愛上這份源於大地的芳香藝術。師古而不拘於古。在遵循古法傳承的同時,張書芳還根據現代人的需求,研製出了「四季養生香」等香品,創新出了香珠手串、香珠手機鏈、香枕等工藝產品。而這些創意的靈感,與他的兒子張力有著很大關係。和張書芳一樣,張力也從小學習製香。如今,已從父親的手中接過「接力棒」的張力,成為張氏古法手工製香技藝的第十九代傳人,並通過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展」等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傳統製香文化。入夜,柔和的燈光從傳習所木質窗櫺間透出,張書芳父子坐在一起,討論著最新的香方配比。空氣中,一縷縷裊裊升起的香煙,彷彿歷史記憶的流轉,也似文化生生不息。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艾師傅科技公司董事長 陳志祥 萬捶千篩一片葉 下一篇文章 八公山豆腐技藝傳承人 胡志東 守住「千年豆腐」的初心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3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4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5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6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7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8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9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10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擬音師】韓睿達 用聲音創造更多價值【《聊齋:蘭若寺》主創團隊】追光動畫 呈現真人實拍難有的效果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郁建興 AI浪潮下 並非只鬥智鬥勇【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 作者其他文章【考古的故事】大遺址見證大文明《科幻小說作家》陳偉起 用舌尖行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