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骨科醫師指出,椎間盤為脊椎骨之間的軟骨,具有緩衝作用,當脊椎長期受到壓迫,導致椎間盤發生變形、移位甚至破裂,擠壓到脊髓神經,導致下肢疼痛,即為「椎間盤突出」,嚴重者恐致大小便失禁,提醒久坐的上班族及重訓族都要特別小心。
30歲魏先生體重超過100公斤,因椎間盤突出問題,進行復健及藥物治療半年之久,並無明顯改善,1個月前疼痛加劇,開始雙腳無力、頻繁跌倒,走路約5分鐘就須坐下休息,大幅影響生活品質,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
骨科醫師李宜軒透過核磁共振掃描,發現魏先生腰椎第4、5節約有4公分大的椎間盤突出,評估個案狀況已嚴重影響生活,且尚有工作,須盡快回到職場,建議採用「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術後第2天魏先生就順利出院,生活重回正軌。
依據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年輕民眾中,曾經患有下背痛的比例為50%,其中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占比為5%,且男生是女生的2倍,好發於上班族及重訓族身上。前者多因長期坐姿不良、運動量少,導致脊椎退化,後者則多為運動姿勢錯誤、沒有做好運動防護。
李宜軒指出,椎間盤突出因壓迫到神經,初期症狀為痠、痛、麻,接著會影響肌肉力量,產生雙腿無力的情形,若遲遲沒有就醫,最嚴重的症狀會無法控制大小便功能,須在6∼8小時內緊急手術,否則將造成神經永久性的損傷。
李宜軒提醒民眾,現今運動風盛行,若要進行強度高的運動如「重訓」,建議有教練指導以及使用護具,避免錯誤姿勢導致脊椎傷害。平日可進行全身性肌力訓練或是核心肌群運動,如游泳、瑜伽、深蹲及棒式等,強化腰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