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光筆記】《天真的人類學家》人類學家帶來的旅行奧義

文/廖淑儀  |2024.07.14
520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圖/123RF
《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重返多瓦悠蘭》 圖/麥田出版提供

文/廖淑儀

結束旅行總會帶來哀傷與時光飛逝……諸如種種,都讓你以全新眼光審視自己……

——奈吉爾.巴利

「結束旅行回來的人絕不會是當初出發時的同一個人。」

——《旅行的意義》



就像看了一齣趣味橫生的喜劇,它生動地讓人如臨現場,但又能舒適無憂地感受異民族帶來的文化衝擊。這似乎是《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重返多瓦悠蘭》能夠認人回味無窮、甚至再版的最大原因。

作者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以幽默輕鬆的口吻,記述了人類學家做田野調查的詳實歷程,不同於研究論文的嚴謹工整,反透露出以一個西方人的身分和非洲原始民族文化相遇、磨合種種,可想像與不可想像的經驗。對讀者來說,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生命經驗相隔太遠,更重要的是,透過奈吉爾.巴利的筆,我們彷彿能置身多瓦悠蘭,歷經一場多元的異文化冒險,無論是咬著洋芋片,像多瓦悠人一樣對他的自嘲哈哈大笑,或者進一步思考,對於出國如逛百貨公司的當代人而言,旅行的意義是否還依舊重要呢?

堪比《愛麗絲夢遊仙境》

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跟我類似,閱讀此書的目的,不在於檢視人類學家對於原始民族的觀察,事實上作者似乎也不太想要提供這樣專擅的視角。他雖然是全知的敘述者,卻常常化身為「無知的外國人」,轉身把多瓦悠人的文化編織成參照標準,而他是那個闖入正常世界的外地人:讓人感覺趣味的不是多瓦悠人對文明的天真;真正讓人哈哈大笑的是「我們的白人」的行為舉止。

「每當我用破爛的富來尼語和他說話,娛樂效果更佳,好像唱雙簧一樣。」

「直到今日,我深信我對多瓦悠人的最大價值在『新奇』。……人們喜歡我,因為我有娛樂價值。……或許我又會鬧笑話。我是永不枯竭的話題來源。」

奈吉爾.巴利用這樣的方式帶出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觀看框架,包括他人和自己。「獵奇」的角度依然存在,但我們說不出是誰獵奇誰,似乎是作者和多瓦悠人協力共同演出了一場認真搞笑的紀錄片。從冗長的官僚作風到孔里的部族;從平地到山地的多瓦悠人,就像是截掉諷刺部分的《格列弗遊記》;從各種祭典的觀察、巫師與酋長的紀錄,男人與女人的社會分野,則又像是難以想像的奇幻故事。要不是還有部分人類學家自省與思考議題的成分,我真的會認為這是一本大部頭的奇幻故事,堪比《愛麗絲夢遊仙境》。

但正是這些對於人類學家立場的反思,讓我們對於人類的相遇有了更深的共鳴。他觀察想賺觀光客錢當地小販的情況,戲謔地稱他們是「極富魅力的紳士」,也觀察到不與當地人接觸的外交人員,還矯正了人類學家對於傳教士是「猖獗的文化帝國主義者」的偏見,然而,更多的是自省成為「非洲文化的寄生蟲」的人類學者身分,時時提醒自己不過是一個「毫無害處的書呆子」,首要倫理是「不直接干預觀察對象」。

真實面對自己的處境

我們之所以能讀到這樣文情並茂、生動詳實的田野日常故事,似乎都要歸功於作者奈吉爾.巴利貫徹始終的「弱者」姿態。

也因此,我覺得這本書為跨世代讀者真正揭示的,其實是在人類學田野調查之外的弦外之音,首當其衝或許是旅行的要義,也就是深入異地時,面對異文化的姿態。

雖然說奈吉爾.巴利因為是英國人,以英式幽默的寫作口吻似乎極其自然。卻讓我很深刻地感受到,卻是因為這份自甘「弱者」的自嘲,反而讓全然衝擊感官的異文化經驗,在通過自身時,有了允許與接納的可能性。在提及搜集田野資料的困難與挫折時,奈吉爾.巴利非常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而不是訴諸發言的權力,他認為當地人不可能把不同文化的外地人,全然當成自己人看待。即使再深入相處,頂多也只是當成一個「無害的笨蛋」,而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他們「帶來某些好處」。

自嘲的口吻或許帶來閱讀上的歡樂,但這份謙卑與自省的深刻自覺,或許也應該成為人們的警惕。當我們成為旅行者行走在異地的街道上時,我們只是那種拿著手機不斷獵奇的優勢詮釋者,還是是認清自己「無害的笨蛋」的那種徹底開放感官、敏感脆弱的旅行者呢?

如果我們也認同旅行不只是外在的探索,同時也是自我內在的深刻探索,那麼無論是一趟多麼簡單的旅行,是不是都不要輕易捨棄那些可建立新迴路、讓舊感覺瓦解的地方?所謂「天真」,不就是這樣嗎?固然誠實可欺,但也夠誠懇、無害於異地。旅行者真正能帶回家鄉的不是伴手禮,而是全新發現的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