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四方之室,別有洞天。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方寸無物,丈室談真」,橫批「丈室」。看完粗獷有力的門聯,探頭望內望去,只見數張高背椅對著一長桌,再望著「談真」兩字,這丈室就恍似有了現代會客室的意味了。
方丈或丈室作為會客、談話場所,並無不可。就像《昭明文選》中收錄〈頭陀寺碑〉一文中:「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大明是南朝劉宋孝武帝的年號,大明五年即西元四六一年;而原來方丈是用來供奉經典、佛像,應該是佛寺中藏經樓最早的雛型。
當然也另有不同說法。根據《維摩詰經》記載,維摩詰居士的臥室只有一丈見方,也稱為丈室;另有一說是禪宗寺院住持所居寢室乃「一丈四方之室」,具「久住世間護持佛法」之意,故住持也稱方丈。想來這方丈用語,都做寢居或延伸為職銜解。
事實上,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又跌宕起伏,「住持」一詞其實也有段鮮為人知的演化過程。
首創瘦金體的藝術才子宋徽宗,在位時篤信道教、大興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因此隋唐時慣稱的寺主、道場主,一律禁稱「主」字,改稱「管勾院門」、「同管勾院門事」;但「勾」字又與高宗皇帝趙構的「構」字諧音,因而再改成「住持」。為避諱的一槌定音,也順帶將隋唐的佛寺三綱:寺主、上座、維那,定於住持一尊。
佛教對方丈的定義,因時空、政治而有變化。然而更有意思的是,方丈一詞原為中國原生道教的固有稱謂,其解釋亦多變有趣。
據《莊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大戴禮記‧本命》:「丈,長也。」方丈即是對有道長輩的尊稱;另有說法是,道教傳說海上有神山名為方丈,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稱方丈。
此外,道教講「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的稱謂,亦可稱住持。而根據〈關於道教宮觀方丈、住持任職離職的試行辦法〉,全真派方丈、正一派住持,乃是道教宮觀執事的最高教職之稱謂。
總之,方丈在佛、道兩家,皆不脫居所、丹室或職銜之意(道家雖多了一個仙山﹝島﹞之解,但修道成仙之地仍不脫居室之意),顯現兩家英雄所見略同。尤其不論佛、道都是擁有天心方丈的修行之人,從不曾為方丈兩字鬧過正名或註冊權等官司。
如今看到道袍或僧服,喊上一聲方丈,都知道是道觀或寺院的領導人,大家歡喜,沒有分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