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 釋迦不是佛

文/林念慈 |2024.07.08
708觀看次
字級
圖/Shraddha Kulkarni

文/林念慈

自有記憶以來,每逢初一、十五,家中必於神案供奉四時鮮果,我們篤信佛教,按理只要選用新鮮、乾淨的水果,其他便無禁忌;但秉持「禮多人不怪」的精神,供果數量依然維持單數,而釋迦還是不能上桌。

釋迦來自熱帶美洲,約四百年前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傳入台灣;另一說為廣東、福建移民攜種子來台所生。幼果貌似荔枝,故稱「番荔枝」;又因狀似佛頭,常被稱為「釋迦」或「佛頭果」。沈光文〈釋迦果〉詩云:「稱名頗似足誇人,不是中原大谷珍。端為上林栽未得,只應海島作安身。」指它與佛陀同名,值得向人誇耀。但許多人也認為此名有失虔敬,後改稱「梨仔」,這也是它退出供桌界的主要原因。其實,以己求己,以佛敬佛,似乎也沒什麼不對。

有機釋迦通常賣相不佳,因不願施打農藥,介殼蟲大肆作亂,在表皮上形成黑色斑塊與白色棉絮狀物質,只能仰賴農民不厭其煩地清潔,才能保留原始的美味。那一顆顆滿布煤煙、灰溜溜的果子,看來恰如「佛頭著糞」。

相傳唐朝的崔相國至長沙拜會如會禪師,一起談禪論道。這天崔相國目睹鳥雀在大殿佛像的頭頂上排泄,便打趣道:「禪師,不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嗎?那鳥雀怎會做出這種事情呢?」

「自然都是有佛性的。」如會禪師微笑反問:「否則牠怎麼不去招惹老鷹呢?」

佛心慈悲,不會為此懲罰鳥雀;佛無分別心,所以眾生與諸佛平等。佛性清淨無染,縱使染上鳥糞,也不過是外在的髒汙;人的貪欲、嫉妒、瞋恨、自私、情執……亦是如此,只要用心終能清除,還君本來面目。

媽媽曾教我挑選釋迦,以圓潤、鱗目與鱗目間距離均勻者為佳,一聽就是相好光明,如有下凹或裂開,代表果肉不再香甜。我有銳角,性格呈不規則狀,與人格格不入,而且時感擁擠;活了近四十年,總會有些磕磕絆絆,儘管故作圓滿,內心深處也早已有了數道溝裂。要是根據「擇果法則」,那我算不得什麼好果子,但珍惜容我立足之處,當我大膽妄為如鳥雀時,更感謝生命中的每一分寬容。

「釋迦不是佛,達摩不是祖,佛法滿天下,諸人還知否。……」只因心性清淨光明,故處處皆有佛。一只充滿起伏的果實既能予以啟示,又何嘗不是如來?而故事中的小鳥,最後略一展翅,便飛向殿外的藍天,未曾留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