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與中國大陸在仁愛暗礁的衝突近日激烈化,中國海警六月十七日於南海衝撞菲國海軍船,並奪走多支槍枝與裝備。
菲律賓軍方本月三日要求中國賠償財物損失六千萬披索,中國外交部對此表示,「菲方非法運補挑釁在先,中方維權執法正當合法,菲方應為其侵權行徑承擔後果」。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菲律賓將二戰時期登陸艦「馬德雷山號」(Sierra Madre)擱淺在有主權爭議的仁愛暗沙,已成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潛在衝突爆發點。
美國總統拜登先前已針對仁愛暗沙周圍情勢表達嚴正關切。他強調《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適用於馬德雷山號。馬德雷山號擱淺當地已有二十五年之久,中國海警近期利用水砲阻止菲律賓運送補給品給船上的軍人,雙方又生齟齬。
美國介入衝突引發境外軍事力量干預區域內國際糾紛的疑慮。所謂「北約亞太化」的議題再受議論。
這個問題始於烏克蘭戰爭。北約國家力挺烏克蘭,美國同時在亞太地區推動軍事結盟,從而使「北約亞太化」或是「亞太北約化」的呼聲不絕如縷,美國一些鷹派人士正積極倡議。 在逆全球化趨勢下,國際秩序的大趨勢是日益分裂,而不是更加合作協調,因此,類似北約這種集團化軍事聯盟被鼓吹,並不令人意外。
儘管東亞地區相對和平,但美國為了維持其在這個區域的軍事優勢地位,所以有心在東亞地區形成類似北約的多邊軍事同盟,理由是保障東亞的和平狀態。
這個期盼令人不得不追究俄羅斯入侵的緣由。如果沒有北約組織,更沒有北約過去三十年不間斷的東擴,會不會有俄烏戰爭?歷史不會重新來過,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原因,不就是敵對陣營各自結夥對抗造成對峙的結果?
一方陣營相互軍事結盟,引發對峙國家的不安全感,也尋求自我陣營的相互結盟,造成敵意的螺旋上升,結果使得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近年大國間競爭趨於激烈,各自感到的安全形勢都趨於嚴峻,因此抱團取暖的作為更加急切。
原本僅在經濟領域出現逆全球化趨勢,但逐漸擴張,政治領域的逆全球化緊跟其後,政治上的集團對抗趨勢日趨嚴重。
國際關係變得「俱樂部化」,一些國家有選擇性地與特定國家往來,而與另類國際疏遠或是敵對。亞太情勢最近急遽變化,一方面是俄羅斯與北韓關係更緊密,中共對台武力威脅甚於以往,台海兩岸關係益趨緊張,另一方面看到美國一邊推動「北約亞太化」,一邊拉攏亞太地區的某些國家,建立地區盟友體系,被認為是在打造「亞太版北約」,雖然美國要做到這一點還有困難,但卻使整體情勢因而變得更緊張。
當前國際間逆全球化形勢無可避免,在這過程中,各相關國家不應試圖將北約推向全球,並在亞太地區首先實現。東亞地區維持和平局面超過七十年,未來更要繼續維持,一旦東亞地區形成類似北約的多邊軍事同盟,和平狀態將很難繼續保障。
全球化逆轉已經危害眾多國家的經濟利益,如果經濟逆全球化卻帶來軍事結盟的全球化,則亞太地區必蒙受雙重衝擊,後果更添加不確定性,和平局面更難維持。
無論是「北約亞太化」或是「亞太北約化」,均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