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印記】廣勝寺 洪洞千年古剎 文/記者王菲菲、鄧浩然、姜淏然 |2024.07.06 語音朗讀 50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廣勝寺飛虹琉璃塔內的琉璃藻井。圖/新華社廣勝寺水神廟元代戲曲壁畫。圖/新華社廣勝寺飛虹琉璃塔。圖/新華社飛虹琉璃塔一角。圖/新華社廣勝寺下寺前佛殿人字形斜梁。圖/新華社霍山腳下的霍泉。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菲菲、鄧浩然、姜淏然1930年代,佛教經典《趙城金藏》在這裡被發現,轟動學術界。廣勝寺之名,也傳遍各地。「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山西人口第一大縣洪洞,因一棵古槐樹,成為無數人魂牽夢縈的「老家」。但很多人不知道,這裡還有一處冠絕於世的「國寶」。出洪洞縣城往東北方向行十七公里,有一座山,名曰「霍山」,山勢巍峨、古柏蒼翠。大陸名山除了「五嶽」外,還有「五鎮」,霍山便雄踞「中鎮」。行至山腳下,遠遠便能望見一座聳立的高塔。如果你對八六版《西遊記》(一九八六年播出)中〈唐僧掃塔辨奇冤〉有印象,會發現這是那座閃爍金光的寶塔。上山來到塔下,便進入廣勝寺。儘管遊人不少,但古剎自有一股幽靜莊嚴的氣象。廣勝寺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是大陸最早建成的寺院之一,當時稱「阿育王塔院」,又名「俱盧舍寺」,後接連遭受火焚、地震等,幾毀幾建,形成如今上寺、下寺和水神廟「兩寺一廟」的格局。一九三○年代,佛教經典《趙城金藏》在這裡被發現,轟動學術界。廣勝寺之名,也傳遍各地。建築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赴山西進行古建築調查時,專程來到廣勝寺,發出這樣的感歎:「國人只知藏經之可貴,而不知廣勝寺建築之珍奇。」千年古剎廣勝寺,到底有多少令人稱奇之處?一塔玲瓏駕碧空走進廣勝寺,任誰都會被面前的這座塔所吸引,根本移不開眼睛。抬眼望去,寶塔似插入雲霄,有四十七公尺多高,呈八邊形,共十三層。塔身由下至上逐層明顯收縮,給人以拔地而起之感。儘管建築本身如梁思成和林徽因所言,「各層檐角也不翹起,全部呆板的直線,絕無尋常中國建築柔和的線路」,但這座塔最絕美之處,在於它全身鋪設的各式各樣的琉璃構件。這些琉璃大致有五種顏色:黃、綠、藍、紫、白。歷經數百年,這多彩琉璃似乎並未褪色,反而更顯明豔雅致。從一層到十三層,每層每面上裝飾的琉璃構件都各不相同,有盤龍舞鳳、力士金剛、祥獅瑞獸等等,姿態萬千。尤其在陽光照耀下,整座琉璃塔流光溢彩、熠熠生輝。這便是廣勝寺三絕之一︱︱飛虹塔。與廣勝寺一樣,這座塔始建於東漢,後經歷天災、人禍,屢毀屢建。到了明代,一位叫達連的大師又募集資金、設計圖案,重新修建了這座佛塔,從明正德十年(公元一五一五年)到明嘉靖六年(公元一五二七年),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修建了塔身。又到明天啟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年),一位名叫大會的僧人到此講經說法,深恐風雨侵襲塔基,率眾人用四年時間修建了底部一周的木製迴廊。自此,這座煌煌寶塔就矗立於霍山之巔。二○一八年,飛虹塔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認證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壁上乾坤盡風流探訪廣勝寺時,正趕上當地三月十八古廟會。在下寺的水神廟古戲台上,當地請來了襄汾實驗蒲劇團,一齣齣蒲劇慷慨激昂,台下老幼拍手稱好。恍惚間,似乎回到了七百年前,對面水神廟壁畫上的那一幕。推開水神廟斑駁的大門,一幅幅元代生活圖景躍然眼前。四周牆壁布滿了壁畫,一共有十四幅,面積達一百九十七平方公尺。這些壁畫繪於元泰定元年(公元一三二四年),以祈雨、行雨、酬神為主線。天降甘霖,為了答謝水神,當地最受歡迎的大行散樂忠都秀受邀前來獻唱。十一位演員粉墨登場,前排居中身穿紅色官袍的是這齣戲的主角、演員忠都秀。從她秀麗的容貌、耳朵上的耳洞,可以推斷出這是個女扮男裝的角色。在她旁邊,滿臉鬍鬚,鞋子穿反的,是位丑角。而幕布後面,一位已經化好妝的女旦正撩起帷幕向前張望,惟妙惟肖,給人無限遐想。這便是廣勝寺三絕中的元代戲劇壁畫,在一九九八年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這幅壁畫描繪的正是農歷三月十八水神明應王誕辰雜劇獻演時的場景紀實,為研究我國戲劇史的發展演變提供了佐證。」山西師範大學教授王潞偉說,這幅壁畫通過圖像文物,印證了元代雜劇演出角色行當已經相當成熟;金元之際,散樂班中男女同台,女扮男裝,早已相習成風;有帳額,也就是幕布,說明已經有了前後台之分;畫面中地上畫有格子線,正是地面的方磚,說明當時已有了專門的演戲舞台,而現存的臨汾牛王廟元代戲台和東嶽廟元代戲台等,正是使用方磚鋪地,壁畫與實物相互印證。大膽的創造人字形斜梁的工藝手法事實上,廣勝寺的壁畫並不止水神廟壁畫。在下寺的後大殿,曾經也有幾幅恢宏巨作。但如今,人們卻只能看到空空四壁。曾經在後殿西壁的〈熾盛光佛佛會圖〉現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後殿東壁的〈藥師佛佛會圖〉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重修廣勝下寺佛廟記〉碑文透露了事情的始末:「山下佛廟建築,日久傾塌不堪,遠近遊者不免觸景傷情。邑人頻欲修葺,輒因巨資莫籌而止。去歲有遠客至,言佛殿壁繪,博古者雅好之,價可值千金,僧人貞達即邀士紳估價出售,眾議以為修廟無資,多年之憾,捨此不圖,勢必牆傾像毀,同歸於盡。與顧客再三商榷,售得銀洋一千六百元,不足以募金補助之。」這些壁畫從此惜別廣勝寺,天各一方。廣勝之名傳天下對廣勝寺了解愈多,就愈發現,這裡面珍貴的寶物太多了。一九三三年,《趙城金藏》在這裡被發現,轟動學術界。它既是一部佛教全書,也是一部涉及哲學、歷史、文學、醫學、建築等諸多領域的傳世古籍。如今,它與敦煌遺書、《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一起藏於國家圖書館內。《趙城金藏》與飛虹琉璃塔、元代戲劇壁畫並稱廣勝寺三絕。如今,在廣勝寺上寺,還留存著當時存放《趙城金藏》的一組紅色木櫃。在《趙城金藏》被世人知曉的第二年,梁思成、林徽因到山西進行古建築調查。廣勝寺上寺、下寺和水神廟的木構殿宇多為元代建築,下寺前佛殿則是有著明顯元代風格的明代建築。對於建築的珍奇之處,梁、林在提到下寺的前佛殿時這樣說:「南面左右第二縫金柱地位上不用柱,卻用極大的內額,由內平柱直跨至山柱上,而將左右第二縫前後檐柱上的『乳栿』尾特別伸長,斜向上挑起,中段放在上述內額之上,上端在平梁之下相接,承托著平梁之中部,這與斗拱的用昂,在原則上,是相同的,可以說是一根極大的昂。」又說:「這種構架,在我們歷年國內各地所見許多的遺物中,這還是第一個例。尤其重要的,是因日本的古建築,尤其是飛鳥靈樂等初期的遺構,都是用極大的昂,結構與此相類,這個實例乃大可佐證建築家早就懷疑的問題,這問題便是日本這種結構法,是直接承受中國宋以前建築規制,並非自創,而此種規制,在中國後代反倒失傳或罕見。」汩汩泉水噴湧出山西古建築專家王永先解釋說,梁、林所描述的,正是廣勝寺下寺前佛殿的減柱和人字形斜梁的工藝手法。「古人在懸山式殿堂的梁架上運用這種結構,可謂大膽的創造,省工、省時、省料。」他說,這種斜梁是元代建築結構的一大特色,對於建築的穩定性、力學平衡,以及造型獨特性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斜梁的設計和運用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日本的一些早期古建築,也是採用極大的昂或斜梁,結構與此相類,可以互相參照研究。走進下寺的多座殿宇,可以明顯感覺到空間開闊,寬敞疏朗。比如後大殿,根據開間本應設置金柱十二根,實際僅用了六根,其餘金柱全部減去,大大增加了使用空間。走出廣勝寺,一潭碧水清澈見底,這是霍山腳下的霍泉。去年,霍泉灌溉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大陸首個以引泉自流灌溉為特色的世界遺產項目。汩汩泉水噴湧而出,不捨晝夜,千百年來,灌溉著這片土地,滋養出厚重豐富、多彩奇絕的文化,生生不息。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科技新趨勢】中關村新業態帶來新夢想 下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 老字號 煥新密碼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退休之後2025.05.0107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8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