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在家裡,孩子是否應該做家事?在學會照顧自己和他人的過程中,應該學到什麼程度較佳?為了有朝一日孩子的獨立,父母該如何一步步引導與放手?
以前,長輩來到家裡,看到甫蹣跚學步的孩子竟能自己丟垃圾、收盤子;而近日,看到話都說不流利的孩子,主動拿出幼兒園的聯絡簿與餐袋,自己收碗、疊衣收衣,甚至陪父母倒垃圾,長輩不禁好奇地問:「為什麼小孩子需要做這些?以前我從未讓你們做這些事。」我回道:「正是我們幼時未學習這些技能,長大離家後花了不少時間學習,所以我決定從小培育他們,至少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如果還有餘力,就進一步分攤爸媽的工作。」
上一代一些父母,因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習慣幫孩子把所有事情料理好,認為孩子就應該專注玩樂或專心於功課。然而「依賴別人幫自己打理」的習慣一旦養成,成年後自立不易。故此,蒙特梭利的自主式教育理念有其道理,應從小培育孩子的獨立性、規畫能力與自律能力。
然而,不同的年紀,亦有相異的要求。「媽媽,為什麼弟弟就不必自己做吐司?」哥哥如是說。家裡的小兄弟相差三歲,我多少較幫著能力有限的弟弟,卻引起了七歲哥哥的不滿。我盡量耐心的向哥哥解釋,並希望他能理解:「還記得你也是七歲才開始自己抹吐司,對嗎?弟弟年紀未到,等他七歲的時候我也會要求他。」
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孩子會迫切的希望獨立,想做超過能力許多的事情;有時卻又拒絕長大,希望父母好人做到底。在這樣的互動中,有溫暖,有抗爭,有衝突,在在考驗父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