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早在十餘年前,隨團參觀泰陵,其時正值盛夏,車隊經過易水,無「風蕭蕭」氛圍,待看完文物後,信步來到後園,天朗氣清無雲,視野相當地好,田中種滿著粟,周遭僅我一人,靜坐閉目瞑想,頓興天地悠悠之感。這個放空體驗,好到無法復加。
小米,為禾本科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粟」的種子,經加工去皮後的成品,又稱黃米、黃粱、白粱米、粟穀等。一般分為糯性、粳性兩類。通常紅色、灰色者為糯性小米;白色、黃色、橘色、褐色、青色者為粳性小米。
就其性質觀之,淺色穀粒皮薄,出米率高,米質好;色深者,則反是。
粟起源於黃河流域,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河北武安磁山、鄭州裴李崗、西安半坡等遺址中,均發掘出七千年至五千年前的粟粒。它的名稱不一,甲骨文稱之為禾,古農書稱粟為粱,糯性粟為秫。
而在先秦時期,粟為五穀之首。清代的《授時通考》更載粟的品種,高達二百五十一個,蔚為大觀。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以北的地區,良種極多,如山東省金鄉縣馬坡一帶的「金米」,色金黃,粒小,油豐,含糖較高,質軟味香。又,山東省章丘縣龍山一帶的「龍山米」,河北省蔚縣桃花鎮的「沁州黃」,和山西省潞安府(慶州)曾列貢品的「慶州黃」,皆為上上品。
我一向愛吃小米,以上這些尤物,全在參加情繫魯、冀、晉諸活動中,品嘗以此製作的粥、飯,委實妙不可言。
基本上,小米不僅可以熬粥、蒸飯或磨粉製餅(如煎餅、窩窩頭等),亦能與豆類、糧豆類混合烹製,向為秦嶺、淮河以北地區重要主食之一。另,糯性小米尚可釀酒、製醋、做成糖果等,挺受歡迎。較諸高粱製品,豈只不遜而已。
煮小米飯不易,非連湯一起煮,而是開鍋之後,用笊籬將飯撈出,接著上蒸籠蒸,如此滋味方佳。不過,真正的好味道,在於煮小米粥。據愛新覺羅‧浩《食在宮廷》的說法:它「是中國鄉村的粥品,後來傳入宮廷。北京人也喜愛吃這種粥」,但食用時,要撒上白糖或紅糖。
北京近郊出的好小米,當地叫「伏地小米」,顏色金黃耀眼,顆粒小而齊整,望之像煞金砂,油質豐富,吃口香甜,一食難忘。例如京劇名伶梅蘭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曾說:「離開北京多少年之後,回北京在大外廊營親戚家吃飯,招待他的主食,就是包餃子、小米粥……」
用伏地小米熬成的粥,據食家鄧雲鄉的回憶,「看上去金黃,喝起來噴香,湯汁很濃,如果盛出一碗,涼上一會兒,上面會結出一層皮,像豆腐皮和奶皮一樣。老北京認為小米粥是滋養的食品……當年北京的產婦,在坐月子時,絕對少不了小米、雞蛋、紅糖三樣東西。」
他亦認為喝小米粥最好就是搭配各種醬菜,如醬八寶菜、醬杏仁、核桃仁,滴上一些小磨香油,最為相宜。而且夏天鬧腸胃病、瀉肚時,最好喝小米米湯,熬得稠稠的,熱呼呼地喝上兩碗,比吃藥還見功效。我曾經試過,效果真不錯。
家父在世時,家裡吃小米粥,搭配的小菜,有皮蛋豆腐、鹹鴨蛋、醬大頭菜、醬瓜、醬薑、醬蘿蔔、醬萵苣、醬刀豆、豆腐乳等,清爽適口,舌底生津。老太爺並說,啜小米粥或高粱米粥,有收歛固脫作用,患慢性腹瀉者宜常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