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黃牛前胸皮膚鬆垮下垂。 圖/123RF
文/彌生
台灣水牛的引進史,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台灣水牛最早是1624年左右,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至於現存水牛,大多為先民自中國大陸所攜進牛隻的後代。
大約在中國明朝末期與清朝初期的1630年間,由於戰亂導致難民流離失所,朝廷便鼓勵福建難民移住台灣,每人給銀三兩或三人成行給一隻牛的「一牛三金制」,當時隨船隻牽來台灣的牛隻便是水牛。
先民載了很多水牛來台,除用於水稻田的犁田、耙平、打碎泥土等工作外,也用牛搬運稻米、甘蔗、甘薯等農作物,並牽牛於磨坊壓甘蔗取汁,或土豆、麻仁搾油,以及於土窯磚瓦廠攪拌泥土等畜力工作,彰化王功一帶海邊,也牽牛入海載運養殖生蚵。
可見,台灣水牛對台灣的農林漁牧業都曾大有貢獻,甚至是生產主力,以「台灣牛」象徵台灣人刻苦耐勞的本質,或代表整個台灣的精神,也展現了台灣人與水牛間的情誼。
但其實,台灣除了先民渡海牽來的水牛,另外還有一些通稱為「一般牛」的牛種,包括台灣黃牛(又稱赤牛)、荷蘭乳牛、紅色短毛聖達牛、白灰色短毛的布拉曼牛和夏洛利牛,但這幾類牛和台灣水牛彼此均不同屬,故不能互相交配繁殖。
如果包含化石紀錄,台灣還曾出土過德氏水牛的化石。在台南左鎮菜寮溪、屏東四溝、新竹關西以及澎湖水道等地,皆出土過部分德氏水牛化石。
德氏水牛棲息於距今數十萬年前的東亞,這除了見證台灣島和亞洲東岸原本相連,也可以反推在當時的台灣海峽,應該遍布德氏水牛偏好的草原和沼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