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消失中 台灣水牛的前世今生 文/Tori |2024.06.30 語音朗讀 111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水牛雖然牛蹄不怕熱,但一定要泡水消暑。圖/123RF陽明山上的放養牛群,形成另一道風景。 圖/123RF東南亞水牛曾是農夫種稻的好幫手。圖/123RF 文/Tori兒時記憶中的農村,不是在田間就是在鄉間小路上,總能遇到三兩隻牛,及其背上的鷺鷥,曾幾何時,台灣農村已看不到水牛的身影,而這種情況,不是台灣獨有,即便是東南亞產米大國泰國的農村,也一樣面臨耕牛銳減到不足原本總量的1/4……耕牛曾是台灣農業耕作的「主力」,包辦不少勞力活,是農戶最忠實的夥伴,但隨著快速、價廉的耕耘機興起,耕牛幾無用武之地,農民驅趕牛耕田、載貨的農村景象也逐漸消失。 台灣水牛全是外來種台灣人眼中的「耕牛」,也稱為「水牛」,但據研究,台灣原本並沒有本土種的牛隻,唯一的牛科動物,是物種分類上,廣義的牛科動物──台灣長鬃山羊,所以基本上,台灣並沒有狹義的原生牛種(牛亞科)。台灣水牛的祖先,有可能是野生水牛(Bubalus arnee )的後代 ,因為野牛多棲息在亞洲,所以也被稱為「亞洲水牛」或「印度水牛」(以區別於「非洲水牛」),這種原產於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的大型牛種,是一種大型的偶蹄動物。天熱時最愛泡水消暑偶蹄目動物的腳趾看上去主要只有兩根,並大多已經特化成堅硬的蹄。但事實上,牠們的祖先最早也是擁有5根腳趾的,只是經由漫長的演化之後,目前就只剩第3、第4趾特化為蹄,其他3根腳趾,都已經萎縮甚至看不出來了。 在一般亞洲水稻種植區,馴養水牛非常普遍。台灣水牛(Bubalus bubalus)體格粗壯,被毛稀疏,多為灰黑色;體型上,公牛普遍比母牛大些;水牛雌雄皆長角,牛角粗大而扁,並向後方彎曲;皮厚、汗腺極不發達,因此天氣酷熱時,需要到溪河裡浸水散熱,所以台灣俗稱其為「水牛」。腿短蹄大耕種好幫手 台灣水牛腿短蹄大,親水不怕熱,膝關節柔軟有力,於深泥中行動自如,步伐穩定從容,很適合在台灣稻田裡耕作,因而才能將原屬於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水芋田,改為現今的水稻田。也就是說,如今不少人喜歡自稱「台灣牛」,藉以比喻自己「刻苦耐勞」,或以「牛」象徵台灣精神,但如果當初沒有水牛與先民同渡來台,當時被同化的,可能是中國漢人而非原住民。懷念鄉間的水牛身影我記得童年時,南部老家的一處天公廟周圍,不是大片大片的甘蔗田就是鳳梨田,再遠一些,就有一大片水稻田,水牛不時穿梭其間,後面就跟隨著邊跳飛邊覓食的大群鷺鷥……那時只要有機會坐上親戚的三輪車去他家拜訪,路過正耕作的水田時,見到三兩水牛默默低著頭穿梭田中,反覆做著同樣的工作,總讓我看得發呆,如果幸運,我們還能獲得農夫的同意,坐上可以歇息其上的黃昏牛車,一顛一顛地走在曠野的水田小路,迎著風,嗅著一路牛糞的味道,內心卻覺得欣喜無限。甚至在天公廟附近的小溪裡,看見半身沒入水中卻一身泥濘的水牛,那種泡在水中的放鬆舒暢感覺,讓小小年紀的我似乎能感同身受。牠們憨厚敦樸的外型,偶爾也會出現在老家小鎮的街頭,襯著三輪車與腳踏車的街道背景與氛圍,倒也不覺得唐突。東南亞水牛明顯銳減仔細想想,台灣水牛正從台灣農村的水田中消失的趨勢,似乎不是孤例,我見到的資料是,以產米聞名的泰國,泰國農人也因逐漸利用機器耕種,再加上該國北部與東北部人好食水牛肉,以致水牛數量大幅減少,從1980年代大約600萬頭的數量,減少至目前的130萬頭,東南亞水牛一樣面臨絕種危機。 如果,真的有朝一日台灣水牛從農村田地上消失了,我們還會回憶緬懷起牠們嗎?我們的子孫大概也只能去Google搜索圖片了。 前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下一篇文章 刻苦耐勞的台灣牛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3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4氧2025.09.1205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6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7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8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09笑氣 讓人笑不出來2025.09.1210預防血糖失控有訣竅 多運動做好壓力管理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悲傷凝視 野生動物的無聲控訴對虐待動物揮出重拳義大利立法 尊重動物抽獎竟能換浣熊、狐獴、鷹 特寵展亂象多 作者其他文章亞洲水牛瀕危中台灣水牛 漸從農村消失【風尚力】David Bowie 大衛鮑伊【風尚力】 Karl Lagerfeld 卡爾拉格斐【風尚力】 Bob Dylan巴布狄倫【風尚力】 Jane Fonda珍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