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水牛是草食動物,卻力大無窮。圖/123RF
台灣牧場引進乳牛產乳。圖/123RF
文/Tori
從1986年以來,野外的亞洲水牛總數量,估計只剩不到4000隻了,其中成熟的個體更不足2500隻,所以已被列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中的瀕危名單了。
這種原本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的野生水牛,比台灣水牛更大且更重,重量從700~1200公斤左右,身長約240~300公分,尾巴長約60~100公分,肩部高度約在150~190公分左右,超過2公尺的牛角,往往也超過正面體積的寬度。
亞洲水牛的額頭上,還長有一撮毛髮,耳朵比較小的,牛尾的尖端具濃密毛髮,牛蹄大而張開,粗壯的體型讓四肢顯得粗短。牠們以匍匐冰草和莎草為主食,但也吃水果和樹皮。
若進一步區分,亞洲水牛又分為沼澤型與河川型兩大類。這兩類水牛,頭部外貌各異,沼澤型分布東南亞多為役用;河川型則分布於印度,後來被引入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中東,多為乳用或食用。
台灣水牛為來自東南亞的沼澤型水牛,是野生水牛馴養的後代,主要用來作為勞動力。至於印度河川型水牛,據說會吃水稻、甘蔗和黃麻,又因印度教信仰認為「牛是濕婆神的坐騎,是宇宙的象徵」而十分崇敬牛,因此往往造成當地農戶相當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