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使得蘇花公路柔腸寸斷,沒過多久,基隆的潮境公園前就發生了走山的場景,令人驚悚的畫面還印在腦海之際,土石流溢流導致自強號發生意外事故,再度重擊了東台灣。自然災害的考驗接二連三的出現,對新政府是一大警訊,進行善後之餘,更要體認到,防災系統的更新已迫在眉睫,其急迫性堪稱當前內閣最重要的任務。
台灣常態發生各式各樣的災害,而近幾年來多起出現的事件,毫無疑問的,發生的時間之快、影響之大,均超過傳統認知的範圍,更遠非當前台灣的防災體系能夠與其抗衡。
災害事件一次又一次的放大,與極端氣候的影響密不可分。近日許多縣市午後出現大雨,大陸華南地區更是豪雨成災,連賴總統都透過臉書表達慰問之意,但大家如果記憶猶新,農曆年後不久,台灣中南部許多水庫蓄水量均瀕臨臨界值,農地打算休耕應付水情,科技廠則忙著租用水車調度用水,儼然大旱即將來襲。我們所處的環境絕非風調雨順,而是百年大旱與狂風暴雨交織而成的境地。
但每一次的考驗與試煉,都突顯現有防災體系既難以應付災害、也沒有預警的效用,而政府所推出的政策即使做足功夫,也多沒能對症下藥,務實的處理好問題。
剛跑了一趟東部視察災情的卓揆說,花蓮地震後台鐵已強化了警監測系統,他會要求台鐵公司,要更全面的完善檢測系統,也會經常到花蓮來視察後續情況。但早於花蓮地震出現前,類似的情況幾乎年年都曾出現,包括二○二○年間瑞芳台鐵軌道的邊坡坍方、二○一八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車造成上百人傷亡事件等,當時均是震撼台灣社會的重大災難,事後檢討時,都把矛頭指向監測系統的不夠完備,需要積極補強。只可惜屢次補強後,不久類似的災害就又出現一遍,如此周而復始,行政部門幾乎束手無策。
對照於台鐵公司化以來,對於部分建築物列為古蹟並進行容積移轉、對鐵路沿線土地開發挹注財源的積極態度,這些邊坡監控系統的翻新與管理的成效,實令人難以接受。
或許政府可換個方式思考: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不論原因為何,現有機構對於常態性出現的災難已經難以駕馭,該下決心切割處理,另尋找一批對交通安全維護有經驗的工程專才,透過新科技的應用和新建立的監控系統,針對問題想辦法找出解方來。
另一需要檢討的是善後的過程。今年以來,東台灣各地飽受各種災害的侵襲,當地的產業百廢待興,而政府官員除了多跑了幾趟花東聽取民情,主要對策仍是一而再的祭出各種方案,鼓勵民眾前往花東觀光旅遊。
其實就振興地方經濟而言,此時最應該做的,一是幫忙當地的業者將貨品賣出去,利用辦理各式各樣的特產品展覽活動、鼓勵各大企業共襄盛舉等方式,讓民眾能多多購買東部地區的產品。二是對於觀光等定著在當地的提供協助,或可給予實質的補貼,或由公股行庫領頭,提供優惠的貸款融資條件,幫他們度過眼下的難關。畢竟,無論是民眾的主觀心理因素,還是餘震和土石流仍會高機率出現的客觀現實,鼓勵觀光實不適合做為當前的主要政策,效果也難以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