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以販售實體書籍起家的亞馬遜,二○○七年發表了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使用的是視覺效果接近紙本書的電子墨水,開始了電子書的發展;當時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豪氣干雲地表示,人類從此將走入無紙閱讀的時代。歷經十七年多的發展,目前實體書對營業額的貢獻仍大於電子書甚多。
據皮尤研究中心二○二二年的調查,美國紙本書的讀者數量仍遠多於電子書,百分之六十五的成人表示,在過去十二個月裡曾經閱讀紙本書,閱讀電子書的人則為百分之三十。
據台灣網路書店博客來的統計,二○二三年電子書數量超過二十萬種,且新書上架速度每年增加三點五萬種,正式超越了中文紙本書的數量;台灣百大出版社中超過有八成也同時銷售電子書,其中,百分之六十的出版品同時推出紙本書和電子書。不過,儘管經歷新冠疫情的銷售業績大漲,整體而言,台灣數位出版(電子書)的產值占比約僅百分之四,比例仍低。
電子書確實呈現成長的趨勢,不過,實體書顯然還是閱讀者的主要選擇,如以台灣全國圖書借閱冊數來看,實體書籍一年約出借九千五百萬本,電子書則約為九百三十餘萬件,不到紙本書的百分之十。為了推廣數位閱讀,文化部曾擴大數位閱讀及優化圖書採購機制,除了各公共圖書館讀者借閱電子書將無上限之外,政府部門也以定價七折以上的優化採購方案,為的就是保障出版社的數位出版獲利。
台灣身為全球資訊產業供應鏈關鍵,推動電子化出版與數位閱讀,有助於相關產業軟硬體發展,當然是件好事。就閱讀及出版而言,真正的挑戰其實是台灣閱讀風氣不振、整體閱讀率的下跌。
據大數據公司「二○二三年台灣民眾閱讀行為暨實體書店產業調查報告」顯示,近八成台灣民眾平均每天閱讀不到一小時,每周都不看書的民眾則超過了兩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就全球百餘國、六十萬名學生進行國際學生能力評比(PISA)及調查。最新一次的調查顯示,常讀書的十五歲青少年,在PISA的閱讀測驗中,比很少閱讀、或從不閱讀的孩子得到更高的分數。
而比較社經地位相近家庭的孩子,讀紙本書者的閱讀能力,得分比不常讀的孩子多了四十九分,專家提醒,這樣的差距等於兩年半的學習進展,可見影響之大;如果學生比較常閱讀的是電子書而不是紙本書,那麼只比不常閱讀的學生多得到十五分,這個差距則相當於一年以下的學習進展。在這項調查中,台灣的情況也是如此,即閱讀紙本較多者,閱讀成績優於較愛數位閱讀的孩子。
讀紙本書並不表示就不會在不同的電子載具上閱讀,畢竟現代人已離不開3C用品,在搜尋、查詢時,人們還是會大量使用網路,不過,如果是較長時間、較深入的閱讀,通常會選擇紙本書,因為這樣的閱讀行為讓人比較容易專注地深入思考、反覆確認內容、增進理解。
科學家賈布爾(Ferris Jabr)提醒,比起電子書的「滑閱」,紙本書的「翻閱」更能在腦中形成「心智地圖」,因此也更容易提高記憶力和理解力。學習成長型的社會往往都有喜愛閱讀的集體氛圍,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都很好,在提升閱讀習慣時,若能鼓勵多採取紙本閱讀,應該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