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大歷史系招不到學生?現在依然餘波盪漾。從AI開始,到現在還有人拿「讀大禹治水沒有用,不如讀八田與一」做為理由,引起各種爭論。然而,說到底,所有的爭論無非在問「讀歷史有什麼用」?如果歷史無用,那招不到學生也是應該的。
問題即在於所有的文明史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歷史不只是帝王將相的輪替,政權王室的更迭,更重要的是從歷史中,學到王朝興衰治亂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從歷史得到知識,得到理念,從千年文明的發展歷程裡,認識到人類命運的恆常與變遷的哲理,所有的歷史研究,也不是為了記憶過去,而是透過歷史的智慧,去探尋未來,看見未來。
悲哀的是:今天的台灣歷史課程卻只有一些斷裂不堪的政治紀錄。過去戒嚴時代,歷史教育較有全面的系統性教材,但近現代史的部分,一旦涉及聯俄容共、國共鬥爭等,即只有片面的敘述。連國民黨史都把孫中山左派的思想部分給消除掉,更不必說台灣史過去是禁忌,因此研究者不多。
等到陳水扁執政則完全相反,運用教育部資源,大量擴充台灣史、台灣文學系所,也不管它與中文系所重疊如何分清,就一路廣設下去。而台灣史研究則成為另一種意識形態的宣傳場域,變成反威權、反國民黨、反共反中的宣傳部。其中主要關注,仍是政治史。一部台灣史就變成只有黨外運動與政治反抗史,卻缺乏台灣社會運動史,和台灣民眾生活史。
要言之,政治掛帥的歷史觀,早已限制了學生的想像與學習的樂趣。可是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下,卻由著一些老師把持各系所,讓台灣史變成自成系統的「內部繁殖」。舉例言,南島語族來自歐亞大陸東南沿海,經東南亞諸海岸與島國,延伸到復活島等,地域非常廣大。台灣是其中一個中繼站,因此有各種民族的語言文化交會。
但有一派台灣史研究者卻認為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即使馬祖有亮島人出現,證明八千三百年前就有南島語族出現,比台灣早了三千年,但還是有人這樣傳播。五千年的人類變成八千年前人類的祖先,如此錯誤的歷史知識,豈不讓人汗顏!
或許這正是學生不想讀歷史系的深層原因。台灣的歷史教育裡,充滿太多虛假的政治宣傳了。而所有的課綱、課文內容,到頭來都不是為了讓學生以從歷史得到知識,進而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讓學生像被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套牢的奴才一樣,跟著學舌。這才是歷史教育最悲哀的地方。君不見,每年為了歷史課綱,那些教育部的委員們斤斤計較,彷彿在爭吵要餵食什麼給下一代似的,何其可悲。
而最關鍵的是:當今的歷史學裡,缺少了對本國歷史的「敬意與溫情」。講到日據時期,竟是對殖民者的致敬;講到台灣光復,我們不見台灣人民的歡欣容顏,也不見台灣民意代表參與中華民國制憲的光榮,而只剩下二二八與白色恐怖。而講到台灣民主化,我們看不到《自由中國》與胡適、雷震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啟蒙,而只有黨外運動的抗爭。缺乏脈絡與歷史傳承,這樣斷裂分歧的歷史,要如何讓學生提得起興趣?
不要責怪找不到學生,至少歷史學者要先找回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找回對民眾生命史的關懷,那樣的歷史讀起來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