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新全球化

文/張文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2024.06.24
1627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離開我們,轉瞬過去一年。大師的音容笑貌時時浮現在腦海,每當瞻仰大師的遺像,拜讀大師的著作,就感到大師從來沒有離我們去,似乎時時在我們身邊。肉身有時而盡,法身綿延無窮。大師的法身慧命,就像留在世間的指路明燈,為世人指明前進的方向,讓大家不要走向歧路,而是永遠行進在佛法的正道上。圖/123RF

文/張文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星雲大師離開我們,轉瞬過去一年。大師的音容笑貌時時浮現在腦海,每當瞻仰大師的遺像,拜讀大師的著作,就感到大師從來沒有離我們去,似乎時時在我們身邊。肉身有時而盡,法身綿延無窮。大師的法身慧命,就像留在世間的指路明燈,為世人指明前進的方向,讓大家不要走向歧路,而是永遠行進在佛法的正道上。

緣結東京 一席對談深受啟發

我和大師結緣甚早,但有緣和大師近距離接觸卻是在日本東京佛光山寺。東京佛光山寺坐落在東京都的板橋區。在此之前,由於我的同門師兄滿潤法師的因緣,我就多次到過東京佛光山寺。這座道場雖然在紅塵鬧市,但進入山門,就如同進入另一個世界。裡面的設施和氛圍,完全是佛光山式的,給人以賓至如歸之感。我在東京大學留學時,有一次去拜訪大師,由於我們走錯了路,趕到東京佛光山寺時,早已經錯過了和大師約定的時間。到達會客室,大師一直耐心等待著我們。讓一位已經年逾八旬的老人等我們,讓我們十分過意不去,但大師絲毫不以為意,熱心地跟我們開始了一個多小時的談話。

記得在談到佛教的財富觀時,大師強調佛教主張「享有」而不是「占有」,以「享有」的心態看待世界,山川草木、花鳥魚蟲, 都是我們可以享有的事物;而以「占有」的心態看待世界,就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難以獲得心靈的安寧。我們一行有學者也有商界人士,聽了大師一席話,莫不深受啟發。會談結束,大師與大家合影留念。每當想起當時的情景,我和朋友們都覺得今生今世能與大師結緣,是莫大的福報。

我在日本留學期間,還有幸受邀,參加在大阪佛光山道場舉辦的關於禪宗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場擔任翻譯工作。後來又應邀參加在富士山下的本栖寺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了論文。

星雲大師年輕的時候就關注到日本佛教,對日本佛教有客觀和清醒的評價。大師雖然不認同日本佛教捨棄獨身、素食的戒律,但對日本佛教界在佛教學術上取得的豐碩成果表示讚賞。在開闢佛光山道場之後,大師就加強了與日本佛教界,特別是日本學術界的交往。

大師曾邀請日本著名佛教學者平川彰、鐮田茂雄、水谷幸正、木村清孝等, 到佛光山或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參加學術會議或訪問講學;還派遣弟子到日本佛教大學、東京大學等高等學府留學;並在日本先後啟建了東京佛光山寺、山梨縣的本栖寺、大阪佛光山寺、群馬縣的法水寺等道場,開啟了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事業。

我有幸多次到佛光山在日本的道場參加學術會議或訪問、參學,深刻感受到人間佛教理念逐漸滲透到日本社會各個階層,佛光山道場的吸引力愈來愈大,成為中華文化與日本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歷史上,佛教在全球的文明互鑑中曾發揮了重大作用,尤其是佛教經由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條路徑傳播到東亞、南亞、東南亞,深刻改變了整個亞洲文明的進程。其中,主要由陸路傳到中國、又由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大乘佛教,形塑了東亞文明的形態。

直到今日,大乘佛教就像一條「黃金紐帶」,將東亞各國連繫在一起,成為各國民眾共同的精神依歸和精神家園。如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鑑真東渡,將佛教戒律和當時唐代先進的文化帶到日本,極大促進了日本奈良時期文化的繁榮;日僧榮西、道元等到宋朝求法,蘭溪道隆、無學祖元東渡弘法,促進了日本鐮倉佛教的興盛;明代黃檗隱元禪師東渡,在日本開創黃檗宗,與日本曹洞宗、臨濟宗三足鼎立,深刻影響到日本江戶佛教的面貌和日本文化走向。

延至近代,日本明治維新獲得成功,在東亞率先走向近代化的道路,迅速融入近代文明,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泥潭。中日綜合國力的強弱易位,加之日本走向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錯誤道路,使得中日兩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進入戰亂不寧的悲慘時期。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中日兩國長期未能恢復邦交,兩國的佛教交流幾乎處於完全停滯狀態。期間,雖然有中國的楊文會、太虛大師、趙樸初和日本的南條文雄、鈴木大拙、大西良慶等,力圖通過文化交流而恢復中日佛教徒之間源遠流長的法緣道誼,但由於東亞地區嚴峻的政治環境,最終未能如願。

時代反思 逆全球化割裂世界

最近,隨著以歐美文化為軸心而推動的全球化走向窮途末路, 世界各國都在探索新的全球化的新路徑。舊的全球化以自由貿易、產業分工、全球市場為中心,以資訊共用和技術創新為基礎,通過聯合國、國際貿易組織和區域性自由貿易條約等,實現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的互聯互通、分工合作。但由於各國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以經濟分工合作為核心內涵的舊的全球化遇到巨大挫折。

以某些大國為主導的反全球化勢力,為了本國或本集團的利益最大化,動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手段,破壞全球化的體系,在經濟上搞「脫鉤斷鏈」,在政治上搞排他性的同盟, 在軍事上搞干涉主義,在文化上搞意識形態劃界。這種逆全球化的動向建立在冷戰思惟和零和遊戲的基礎上,追求自我利益至上,為了滿足一國之私,不惜與全人類為敵。

面對這種百年未見的大變局,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如何應對,成為全人類所面臨的巨大考驗。如果任由這種逆全球化勢力割裂這個世界,人類之間的衝突和戰爭將成為常態,我們現在看到的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等,不過是更大規模紛爭的一種前奏而已。正所謂,逆全球化勢力將來為害天下,不知伊于胡底!

在這種嚴峻局勢面前,探索新的全球主義,就成為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共同責任。

地球人主張 探索新全球主義

在這方面,星雲大師於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如星雲大師自稱「地球人」,認為在全球化時代,作為一個地球人要做到:第一、睜大眼睛,欣賞地球;第二、立定腳跟, 走向地球;第三、展開雙臂,擁抱地球;第四、佛光普照,享受地球。星雲大師開示:「在這個地球上,陽光普照著每一塊土地,微風吹拂著每一個角落,就像佛陀的慈悲與真理,平等無差別地普施給每一位有情眾生。」

大師雖然長期生活在台灣,但其胸懷是面向世界的,其視野是涵蓋全球的。在實踐的層面,星雲大師在世界五大洲啟建道場,首先在當地移民圈弘揚人間佛教理念,隨著影響力的擴大,逐漸滲透到當地社會,從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各個層面, 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拓展到社會階層。

新的全球主義除了政治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經濟上更高層次的互聯互通之外,一個重要的內涵是文明的交流互鑑。歷史上,中華文化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近代西方科學技術文化基礎上完成傳統文化的再造和昇華,並向世界輸出,成為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原動力。

在新全球化時代,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指明方向和貢獻智慧, 是文化界和佛教界的使命和擔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運動在全世界的弘法實踐,在在彰顯了人間佛教在新全球化時代的價值和作用。

人間佛教 弘法利生改變世界

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引領新的全球化,在於人間佛教的三大特質:開放性、包容性和行動性。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從來不是封閉的體系,而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斷豐富的開放體系。從人間佛教在世界五大洲的傳播實踐看,這種開放性的特質得到充分體現。與開放性一體兩面的是人間佛教的包容性。

星雲大師一生致力於宗教對話和宗教間的交流合作,這種對話不僅限於佛教內部和諸宗教之間的對話,也包括佛教與各地本土文化之間的對話。佛教沒有「異端」的概念,不承認唯一絕對的真理, 這就使得佛教能夠根據契理契機的原則,和各種文化形態平等對話、相互耦合,最終完成佛教自身的發展。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成功向世界的傳播,就印證了其強大的包容性。

最後是行動性的特質。人間佛教不單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社會運動,通過世界各地佛光人的弘法利生實踐,將人間佛教的理念變成改良社會、變革時代的物質力量。這種行動性,恰恰是人間佛教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核心的特徵。

以往的哲學都在致力於說明這個世界,而人間佛教則不限於說明這個世界,而是進一步改變這個世界。而且由於佛光人的組織性和行動力,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世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溫馨、更合理、更美好。這就是星雲大師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遺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