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君認為,這些孩子不僅改變自己,也影響身邊的人。圖/記者張睿杰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與非行少年緣份,來自她的原生家庭。她的母親曾在新竹誠正中學(少年矯正學校)擔任認輔義工,小時候她看著母親早出晚歸,每天除了帶回厚厚一疊的講義,還有批改作業的身影。
國小時期,她就懂得關注班上突然消失的同學、身上有傷的同學,還會把便當分給沒錢吃飯的同學,放學後時常帶同學回家吃晚飯、跟這些同學一起寫作業。
誠如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陳彥君大學選擇念社工系,學習知道如何以「系統的觀點」看待少年與家庭遇到的困境,逐漸了解如何「運用專業」,陪伴這些心靈曾經受傷的生命。
更生少年眼中的陳彥君好比「心靈捕手」,雖然盡心盡力幫助孩子回歸正途,卻難免有「漏接」的失誤。她說,曾經因為斷然拒絕一個少年要求提前發薪水的不合理要求,導致少年數日後被追債而慘死福和橋下,「如果,我能夠察覺那是警訊,如果我能多了解他為什麼要求提前發薪……」陳彥君忍不住自責,但這也成為她勉勵自己日後「可以再多做一點什麼」的動力。
「從每一個小步驟,到每一次的突破,這些孩子們的旅程,不僅改變了他們,也深深影響我和身邊的人。」陳彥君肯定地說,這不僅僅是組織的努力,也是一場社會運動,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更生少年議題,這樣才有機會改變社會大眾對他們的看法,創造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充滿希望與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