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華誠
明末清初時,有一位叫做毛奇齡的學者,寫了一本《辨定祭禮通俗譜》,裡面提到一種宋朝人吃茶常用的玩意兒:茶筅(音同顯)。毛奇齡是一位考據派學者,他都不識茶筅為何物,由此可知,茶筅在清代就已絕跡,清代的烹茶方式,跟宋代已經有極大差異。
又若干年過去,現在的人,更加少有知道茶筅是什麼了。
茶筅是由一整塊竹子製作而成的茶具,類似於今天的打蛋器,專用於「點茶」。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到它:「茶筅,以勁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動,本欲壯而未必眇。當如劍背,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南宋有一部奇書,《茶具圖贊》,把當時吃茶要用到的十二種器具命名為「十二先生」,分別賜予它們姓名與制型大小,又給它們冠以官名,以此展現它們的質地、形制和作用,讀來很有意思。他將茶筅稱為「竺副帥」,名善調,字希點,號雪濤公子,表示它能夠調拂茶湯,起雪濤之勢。
南宋劉松年有一幅畫《攆茶圖》,描繪了宋人喝茶的過程,其中桌上就有茶筅、茶盞、盞托等茶具。宋徽宗的《文會圖》,更是宋代茶畫中的精品之作,描繪了一場宋代文士的大型茶會現場。畫中古樹假山,庭院幽靜,氣氛雅致,畫面下方有一茶桌,侍者正在點茶分茶。當時吃茶,很重要的環節是比試調茶的技藝。注水之時,講究茶與水的比例,「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然後藉由茶筅的一番操作,茶湯表面凝出一層泡沫,泡沫先消散露出水痕者,技藝欠佳,泡沫持久才消散者,就略勝一籌。
隨著喝茶方式的變化,點茶漸漸不流行,幾乎絕跡,直至近年開始推崇宋韻,我有幸在幾次演示宋式吃茶的場合,欣賞到茶人用茶筅點茶的優美動作。點茶時,茶人先將絲羅篩出的極細茶粉放入碗中,注以沸水,然後左手扶碗,右手執茶筅,不斷來回擊打茶湯,很快就泛起一層泡沫來。
而宋代點茶傳入日本,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日本茶道,其主要操作和器具依然沿襲宋代的規範。茶筅也相伴而存,沿用至今。上次我去京都,先是在南山居士的茶庵,他用茶筅為我點了一碗茶,又端上以紅葉裝飾的和菓子讓我品嘗;後來又到宇治老街,在「三星園上林三入」茶鋪,我親手體驗了一回點茶技藝,用的也是茶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