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瑛
上個月歐盟對社交平台臉書和IG展開正式調查,要了解它們是否該為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影響身心健康負責。看到報導,不少父母難免擔心,想知道可有辦法防止社交平台對青少年的傷害,如何不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平台。
的確,根據兒福聯盟調查,台灣國高中生擁有手機比例高達九成,六成以上有行動網路吃到飽,每日使用時間平均超過四小時;似乎只要不上課,大部分青少年都在玩手機,其中八成時間花在社交平台。
讓孩子該運動時運動,該睡覺時睡覺,該與家人談心時不滑手機,有位朋友採取的方法是,買手機時就跟孩子約法三章:用餐和睡前禁用手機;關閉訊息通知;取消自動播放;設定上網優先順序。建立規則永遠不是容易的事,但是父母若能以身作則,並堅定執行,就能養成孩子「當手機主人」的習慣。
雖然不少研究指出,青少年使用社交平台總時數越多,網路成癮和憂鬱傾向就越嚴重,但西維吉尼亞大學去年發表的三年追蹤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逛社交平台時間與心理健康風險之間的相關,與個人因素有關,不能一概而論。研究顯示,個性外向、情緒正向的青少年即使經常使用社交平台,也不會造成上癮、憂鬱或厭食。
研究者提醒,要多關心那些缺乏朋友、獨來獨往、常有負面情緒的孩子。他們會在網路上尋找同樣孤獨的人,建立起虛擬的友誼和認同感。然而,他們越依賴線上交流,現實社交能力就越差,反而更加深孤獨感,產生憂鬱,如同飲鴆止渴。這些孩子的網路問題,其實是現實問題的延伸。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朋友,期待融入同儕團體,社交平台提供了放大社交活動和迴響的空間,有利於發展出成熟的自我概念。但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不斷吸引注意力的設計機制,也會帶來「社會比較壓力」以及「社群錯失焦慮」的風險。
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他人展示精心編輯,最好、最完美的生活片段,容易形成「社會比較壓力」,產生自我懷疑。典型的反應是:「我關注的每個人都比我有更多的朋友、都過得比我精彩。」「我不滿意自己的體態,看到網紅用各種奇招瘦身,就忍不住想學。」
「社會比較」心理涉及深層的羨慕與自卑,要與之抗衡,端賴平常就建立穩固的自尊。我們可以鼓勵年輕人多與朋友見面互動,減少對網路虛擬關係的依賴;或者多參加體育運動、藝術創作、志工服務等,既能分散注意力,也能提升自我價值感。
社交平台讓人上癮,是因為它不斷提醒人們,社群裡正在發生新奇、重要的事件,若不想錯過就得隨時上網確認。這種「社群錯失焦慮感」能讓青少年離不開手機,也能讓他們為了「刷存在感」而貼出情緒性發言,甚至隱私故事、照片,導致始料未及的霸凌、騷擾甚至勒索。
青少年與成年人一樣面臨社會問題,社交平台提供正向連結,也隱藏危機。因應這種新的社會問題,很高興看到有些學校已經開設課程,積極教導孩子理解社交平台的設計特點,以及這些設計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情緒,並且協助他們學習有效應對這些設計陷阱、網路霸凌的策略。
社交平台既然有讓人上癮的魔力,必然也有點燃熱情的潛力。我知道有年輕朋友創建了關心流浪貓的社群,提供餵養守則,分享醫藥知識、領養資訊,一群愛貓的人互相支援鼓勵,努力讓世界更美好。黑暗恐懼的疫情期間,社交平台曾帶給我們溫暖與希望。對於渴望連結的人類心靈,社交平台是毒藥,卻也是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