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慧玲(「楊媽媽麵包」創辦人、佛光人)
時光荏苒,一晃眼大師圓寂已一周年,回顧過往在大師住世弘法期間,師兄和我竟有如此殊勝難得的福報,得以有機會每周親手做麵包供養大師,感謝大師和他身邊的長老師父們都歡喜我們家做的吐司和麵包,讓我們一家有機會培福修福。
猶記得2023年的年初,在走過三年的艱辛疫情過後,迎來了大師對我們的祝福「仁和安康、富樂吉祥」。一如往常我和師兄已經習慣了配合佛光山的活動,從農曆年前開始不敢排休,每天現做麵包供應常住春節期間每日的需求量,撐過山上人潮最巔峰的初十過後,我們才得空忙裡偷閒的補休年假,一路開車北上到佛光山的各個北區道場巡禮參拜,權當是犒賞自己忙碌過後的心靈沉澱之旅,而這也是我們倆最幸福、最放鬆的時刻。
2023年2月5日當天,我們參訪行程來到了基隆,當天晚上掛單於佛光山極樂寺,次日清晨的睡夢中,耳邊輕聲傳來了一句清晰而溫暖的道謝:「楊媽媽,謝謝您!」我自覺的醒了過來,看了一下時鐘剛好是凌晨二點整。回顧剛剛這句熟悉的音聲,正是我們最最敬愛的大師他的揚州音腔,莫不是大師出了什麼事?近年來,我們也曾得知大師的身體日漸違和,但身為佛光山的在家弟子,我們也不敢多問,只是每周默默的送麵包上山,繼續供養大師吐司、麵包,並祈求他老人家法體安康、吉星高照。
此時,窗外雷聲隆隆,我已了無睡意,我不安的叫醒了身旁的師兄,跟他說:「我剛剛聽到大師來跟我們說謝謝!我有點擔心,你快問看看佛光山是不是出什麼事?」楊師兄打開手機,雖然查不到有什麼最新的新聞,但我們心中卻隱約覺得不安,只能默默的祝禱著但願大師平安無事。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師兄打電話向今日預計參訪的下一站道場法師打聽消息,雖沒有得到正面回覆,但聽聞道場的主管們昨晚已回總本山,更加深了內心中的猜測:親愛的大師,是您離開了嗎?
我想起以前老人家說過:「每逢過年只要過了農曆正月十五日這一天,過年也就算過了。」大師說:「人生是過客,你要為這個世間做些什麼?奉獻什麼?」我和師兄對視良久,當下決定提早結束我們的旅遊,一家驅車南下直奔佛光山,願盡自己的一分心力,為佛光山,為大師做點什麼。在回程的途中,從新聞中得知佛光山正式對外發布的新聞稿,我們敬愛的大師真的離開了,此時往事猶如電影般不斷的回放,讓我憶起了與大師的種種因緣。
姑奶奶告訴我:民國38年(1949年),我家姑爺爺(王駿聲,字士鏵)因身任國民黨黨軍官職,當年的任務之一便是負責帶領山東莒縣、青島、濟南等地的僧侶們(也就是大師當時所組織的僧侶救護隊成員)搭換軍服,以便一同搭船撤離大陸。當時他們登上「海張輪」在青島啟航二個半小時,在佛祖庇佑下平安抵達台灣基隆港,輪船停靠在基隆碼頭後一部分人先下岸,而家族中的王家、趙家則被分派到「小港被服廠」進駐。
從小常聽姑奶奶講故事,得知戰爭的殘酷以及對戰亂的恐懼,在那一輩的長輩們心中,對於這得來不易的平安,格外的珍惜與渴望。因此,每當大師說:「為了兩岸之間的和平,不要戰爭,要珍惜生命。」我都特別有感觸。
自我六歲懂事起,便與佛光山有緣,當時父親每逢假日經常會騎著偉士牌機車,載我去佛光山禮佛。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師總會笑咪咪地站在山坡旁,迎接著信徒上山來,而我最歡喜的是跟隨父親禮佛過後,就可以吃到大師親手煮的菜,那些小菜都是用大臉盆裝著,一鍋一鍋的小菜,搭著當時邰大爺的大鍋飯,讓所有來山的人都可以飽餐一頓,當真是美味的回憶。
然而,隨著成長到外地求學、結婚,在歲月的流逝中,反而疏離了我與佛門的因緣。直至後來經歷了一場重大的車禍,以及父親的往生等種種考驗,我的人生出現了好多奇遇,讓我再次回到因緣深厚的佛光山來。
曾經有一次在夢中,我夢見大雄寶殿的三寶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把盤著腿的腳伸了下來,把我從腳邊拉上去,然後哈哈哈笑了三聲,我就醒了。當下,我才意識到我該回佛光山了。還記得小時候隨父親上山,當時大師還曾經問過我:要不要留在佛光山當他的小徒弟(指出家)?當時大師和父親二位,就是如夢境中的佛祖般哈哈大笑。
又有一次在夢中,發願要開麵包店,因為師兄家族是做麵包的,於是我們便把當時經營的早餐店關了,改開麵包店。我和師兄育有三個兒子,一家五口在屏東體育館皈依了星雲大師。
大師晚年,視力模糊、雙腿無力,只能靠輪椅代步,每當我見到大師的法體日漸違和,心中便萬分不捨,就好像看到了坐在輪椅上的父親一般。
最後一次與父親上山,父親已是不良於行,我推著父親的輪椅,來到傳燈樓前的藍毗尼園,輕聲地對父親說道:「我已經皈依三寶了。」父親點頭跟我說:「師如父。」我記住了!
所以,當日後有因緣得知我們可以供養大師吐司和麵包後,我和師兄便發願,要把大師當作自己父親一樣來供養。
大師圓寂了,他說他會再回來看我們,希望大師早一點乘願再來。就如同我們在極樂寺抽到的那張法語:「少小離家不記家,回思往事總堪嗟,故人猶想兒時面,枯木難開舊日花。」大師經常教導我們:對於無常生命我們需要把握當下,認識真理之外,要能服務大眾行菩薩道;在生命價值上發揮最大的功能,讓人生發光發熱。
我們發願今生追隨大師「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行三好,來世能再做大師的弟子。(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50期,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