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頁微光】 正念飲食 鬆綁對飲食的焦慮

文/洪晟庭  |2024.06.09
1154觀看次
字級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洪晟庭

國際權威的成癮精神科學家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博士,今年三月在台灣推出新作《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他之前在TED演說的影片「戒除壞習慣的簡單方法」,觀看數將近兩千萬人次點閱,這次他要翻轉眾人對「正念飲食」的看法。

這本書教導讀者如何運用正念飲食的觀念,先發覺自身舊有、對身心無益的飲食習慣,扭轉自身與食物間的關係,擺脫情緒性進食,善用覺察,打破舊有的自我批判、自責、羞愧的迴圈。

覺察專注、自我疼惜

我自己是胎裡素,意思是媽媽懷孕時就吃素,從小被家人疼愛,常被長輩餵食,養大胃口。當別人得知我吃素,體型卻如此龐大,都感到很震驚,疑惑為何吃素可以吃得如此肥胖。

小六時,我的體重達64公斤。青春期曾刻意減少食量,以不健康的方式快速瘦身,但難以抵抗想進食的欲望,不久後又會暴飲暴食,反覆復胖。從小到大,試過各種方式,先後減重七次,直到讀了這本書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專注地吃眼前的食物,專心品嘗它,大腦與身體會告訴你,食物真正的味道、質地、口感,是否對你的身心有益。

世人總是透過不夠健康的手段(比如說節食)來維持身材,書中告訴你別用「意志力」來完成你的目標。這樣很容易因為限制重重的飲食模式,出現自我厭惡、自我批判等情況,他列出21天的練習,教讀者循序漸進地學會運用「自我疼惜」來鬆綁對飲食的焦慮。

書中出現的覺察、專注、自我疼惜等這些關鍵字,意指在生活之中,我們可以仔細察覺情緒、生理機能的變化,理解是因生理性的飢餓而進食,而不是情緒或壓力一來,就想靠吃喝來紓壓,久而久之形成自動化進食的無益習慣。作者強調:「覺察,是我們改變行為所需要的一切。」

辨識假餓和真餓

賈德森博士用科學方法、實務經驗設計出一套流程,除了找出原先飲食習慣模式,還能改變大腦中飲食行為帶來的獎勵價值,幫助我們建立更有益的習慣。

舉個例子,當讀到這裡時,我跑去超商,買喜歡吃的素食泡麵,以前我的吃飯速度很快,這次照著書裡作法,專注地品嘗泡麵,突然感覺沒想像中好吃了,只剩下一股油膩感,這時大腦就會記住這個感覺,之後我就會慢慢遠離泡麵,只要夠專注,大腦會告訴我們,哪些食物對身體是有益的。

作者提出的飢餓測試,可以辨識吃的衝動是來自於情緒、飢餓或習慣,愈常練習,就愈能對假餓和真餓的信號辨識自如。以前我常在辦公室吃零食紓解工作壓力,現在,我的抽屜不再需要放零食了。因為能覺察到不是真的餓,身體會運用一切方式給予回饋訊號,只要我們足夠專注。

最後,這本書也打破不少人的觀念,以為正念飲食就是「慢」飲食,「正念=慢慢來」很可能成為大腦預設的概念,在我們做不到時批評自己。作者說,正念並不一定要這種樣子,我們也可以吃得很快,同時又足夠專心吃,時時保持著好奇心,讓吃東西變得更有樂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