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戒法的精神而「時或開許,時或遮止」,正是大乘戒律的特徵,也是人間佛教所強調的持戒意義。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不過,佛法與世法在精神、意義上,仍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法律上,犯意不一定有罪,犯刑才會定罪;在佛門則只要有了犯意,就屬於犯戒。尤其佛教非常重視心意犯罪的輕重,所以每一條戒相之中都有開、遮、持、犯的分別,犯同一條戒,因為動機、方法、結果等的不同,導致犯罪的輕重與懺悔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佛教的戒律論刑更為徹底。
另一方面,有些行為從世俗法來看是惡事,可是從佛法上推敲卻是善事,譬如殺生本來是犯罪的,但是為了救生而殺生,以殺生為救生,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時便曾「殺一救百」,這就是菩薩的慈悲方便權智。這種本著大乘佛教慈悲願行,以及活用戒法的精神而「時或開許,時或遮止」,正是大乘戒律的特徵,也是人間佛教所強調的持戒意義。而佛陀這種有「開」有「遮」的制戒精神,也可證明戒律並非不可改變,事實上是可以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的。例如,佛陀曾為了讓阿那律尊者到南方調解紛爭,因此規定比丘可以多擁有一件僧衣,也曾為了信徒供養阿難一個鉢,而放寬「蓄鉢」的規矩,可見在生活細節上的小小戒,即使在佛陀時代就已經「隨遮隨開」了。
可是時至今日,常有一些守舊人士以「佛已制戒,不可更改;佛未戒制,不可增加」為理由,阻礙佛教的創新發展,甚至因為對戒律問題的看法不同,堅持不同,而把佛教分裂了。
講到這裡,我一直很佩服百丈禪師「避開戒律,另訂叢林清規」的智慧,因此我在開山之初,也恪遵佛制,根據六和敬、戒律和叢林清規,著手為佛光山訂定各項組織章程,建立各種制度,例如人事管理訂定:「序列有等級、獎懲有制度、職務有調動」;以及「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等寺務運作的準則。另外,我為佛光山立下十二條門規:「不違期剃染,不夜宿俗家,不共財往來,不染汙僧倫,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做為徒眾行事的依循,並且隨著佛光山的發展陸續制訂師姑制度、教士制度、員工制度、親屬制度等。
今年(二○○六)值逢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我更把歷年來訂定的組織章程、制度辦法、宗風思想,集結成為《佛光山徒眾手冊》(後更名為「佛光山清規」),做為大家行事的軌則。內容包括:佛光山宗門清規、佛光山宗史、佛光山宗風等。
所謂「宗門清規」,主要為明訂佛光山宗委會組織章程(後更名為「佛光山教團組織章程」)及各種辦法,包括:剃度辦法、入道辦法、調職交接辦法、升等考核辦法、獎懲辦法、申訴辦法、請假辦法、休假辦法、留學辦法、遊學辦法、進修辦法、醫療辦法、出國旅遊辦法、徒眾回鄉省親暨家濟辦法、徒眾親屬往生安葬暨佛事辦法、車輛進出管理辦法、文物聯合採購辦法、員工聘僱辦法等。
有關「佛光宗風」則包括:
(一)佛光山的宗風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
2.集體創作,尊重包容。
3.學行弘修,民主行事。
4.六和教團,四眾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
6.傳統現代,相互融和。
7.國際交流,同體共生。
8.人間佛教,佛光淨土。
(二)佛光山的宗旨
1.以文化弘揚佛法
2.以教育培養人才
3.以慈善福利社會
4.以共修淨化人心
(三)佛光山的目標
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
建設四眾教團,促進普世和慈。
(四)佛光山的性格
1.人間的喜樂性格
2.大眾的融和性格
3.藝文的教化性格
4.菩薩的發心性格
5.慈悲的根本性格
6.方便的行事性格
7.國際的共尊性格
8.普世的平等性格
(五)佛光人的精神
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大眾第一、自己第二;
信徒第一、自己第二;
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六)佛光人的理念
光榮歸於佛陀,
成就歸於大眾,
利益歸於常住,
功德歸於檀那。
(七)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1.給人信心
2.給人歡喜
3.給人希望
4.給人方便
(八)佛光道場發展方向
1.傳統與現代融和
2.僧眾與信眾共有
3.行持與慧解並重
4.佛教與藝文合一
(九)佛光山的成就
1.建立現代教團:
兩序有級、僧信四眾、事業基礎、文化教育。
2.發展國際佛教:
佛光協會、跨國道場、國際會議、宗派交流。
3.闡揚人間佛法:
生活法語、人生禮儀、家庭佛法、社會應用。
4.促進兩岸交流:
平等共尊、和平共榮、佛教為緣、融和為本。
(十)佛光山對社會的貢獻
改善社會風氣,淨化普世人心,
促進群我融和,建設和平世界。
(十一)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
1.從傳統的佛教到現代的佛教
2.從獨居的佛教到大眾的佛教
3.從梵唄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
4.從經懺的佛教到事業的佛教
5.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
6.從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7.從靜態的佛教到動態的佛教
8.從山林的佛教到社會的佛教
9.從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10.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11.從弟子的佛教到講師的佛教
12.從寺院的佛教到會堂的佛教
13.從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14.從行善的佛教到傳教的佛教
15.從法會的佛教到活動的佛教
16.從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