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周記】冒險不是探險

文/張孜寧 |2024.06.04
191觀看次
字級

文/張孜寧

這幾年隨著戶外運動興盛,已有許多家長,願意讓孩子在課外之餘參與多項野外活動,甚至像是小鐵人、兒童潛水、登高山野宿的營隊,連大人都好想參加。

我家的孩子是個典型野外仔,年紀愈大,參與愈多元化的野外活動。隨著我也開始接觸不少極限運動,愈能體會野外活動蘊含著多元素養,除了大家熟知的野外求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增進耐力、磨練意志力之外,還包括空間感知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若孩子舉一反三能力夠強,更會發現:好多課本裡學習到的知識都可以在戶外活動中運用、實踐。

眾多層疊的知識能力裡,我感觸最深的是「認識自己」的能力。這裡的「自己」可以解釋為心理學中說的「本我」,也可以單純指向「了解自己的極限」。對於容易受同儕及外在世界影響價值判斷的青少年而言,這二項特質都是很難得的能力。常看到很多青少年對自己的身體感知很不敏銳,比如:明明已經筋膜發炎,卻仍認為自己可以繼續打球、運動沒問題。或是想在團體中表現自我,於是勉強自己越級打怪,反而拖累大家進度。

回想起去年時,我們一行親子相約海泳,其中有一位已經七年級的大哥哥,仗著自己有海泳的經驗,總是離群下潛,嚷嚷著要海底探險。自從我學了自由潛水後,更體認到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尤其那孩子只是憑藉體力好、泳技佳,並不了解水壓對顱腔及耳壓的影響,雖然旅遊一切平安,但那是因為幸運;憑著幸運行事,充其量是冒險,而非探險。

事實上,已在台灣流行好一陣子的「冒險教育」,就是要帶入風險自負的觀念,以免因知識不足、準備不夠而發生憾事,反而讓很多人不敢親近山海。這個源於二次大戰後,德國教育家Dr. Kurt Hahn所提倡的「冒險教學」精神,原是希望幫助走出校園,在戶外引導式教學下,學習處理情緒或人際關係等問題。

在台灣,很多人以為「冒險式教育模式」目的是探索世界、培養孩子自信心、勇氣與意志力,卻忽略其最大宗旨其實是「生命安全,自己負責」在沒有詳細認知自己將面臨什麼挑戰,也沒有相應面對挑戰的準備及評估下,而選擇貿然前進,這根本不是「勇敢」,更稱不上「探險」,而是一介莽夫的行為。

我發現習慣接觸山海活動的孩子,愈了解自己的狀況,並勇於評估分析做決定;他們懂得退一步等待、規避風險,也知道山海永遠在,不承擔不必要的風險,更懂得敬畏卻不退怯地面對大自然,別人看來是笨鳥慢飛,但大自然下長大的孩子,知道自己是在穩穩地紮根後才前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