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很重視大地,眾生需要大地,大地可以生長、普載萬物,大地裡有無限的寶藏。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佛法義理 因應眾生需要
過去太虛大師在四川漢藏教理院的時候,請了哲學家梁漱溟先生來講演。梁漱溟是個佛教徒,後來轉向儒家。傳聞他們有四個學生一同到北京考北大,另外三個人都錄取了,只有梁漱溟先生沒有錄取,怎麼辦呢?他就到廟裡的藏經樓上自修讀書。第三年的暑假,他在江西講「東西方文化與哲學」,經報紙轉載,這個思想學術震驚了教育界,也不管他有沒有大學畢業、學歷如何,北京大學就把他請去教書了,另外三位考取北大的學生則都還在就讀四年級。我想,這就是悟道。
當時太虛大師想,怎麼一個佛教徒,現在卻宣揚儒家學說,把佛教放在一邊?雖然很不以為然,不過還是請他做一次講演。
有一次,梁漱溟先生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此時」、「此地」、「此人」。他說:「你們大家都怪我不弘揚佛法,走入儒家,我就用這六個字來說明。」
於是他說:「佛教講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甚至無量阿僧祇劫……這不行,過去已經過去,未來也還沒有來,現世很重要。佛教講空間,是此世界、他世界,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乃至十方無量世界,這也不行,關心這個世界的苦難要緊。佛教講眾生,一切眾生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相、無相,有兩條腿的、四條腿的、好多條腿的,不過眾生這麼多,許多問題沒有辦法解決。甚至佛教講法界眾生,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好多的眾生。而儒家講人,人有生命,世界上只有人是頭頂朝天,能直立,沒有眾生能和人比,所以人的問題重要。因此我重新思惟,中國需要儒家。」
他講完了之後,太虛大師做了總結說:「佛教不是如梁教授所想的這麼片面,佛教講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重點是現世,因為過去的過去了,未來也還沒有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在這個時代到人間來成佛?正因為他覺得佛教適合現代人間的需要。佛教講空間,有無量諸世間,但認為本土化很重要,要從本土開始。佛教雖然講眾生很多,不過以人為本。總之,它是有輕重的,時間很長,但包括現世;空間很大,從此地開始;眾生生命很廣泛,我們從人類來救苦救難。」
我現在把這段話引出來,就是要跟各位同學們研究傳播。宗教很多,如果分為天、地、人,把道家歸於天道,儒家歸於人道,佛教歸於地道,這要怎麼說?佛教很重視大地,眾生需要大地,大地可以生長、普載萬物,大地裡有無限的寶藏。
人間佛教 現證法喜安樂
在古代的書籍中,佛教經典恐怕是最科學的,每部佛經一開頭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什麼意思?等於是法院的判決書,原告、被告、證人、證物、時間什麼時候?地方在哪裡?先把情況弄清楚。佛經也是,要有「信成就」,如是;「聞成就」,我聞;「時成就」,時間;「主成就」,說法者;「處成就」,在什麼地方?在衹樹給孤獨園;「眾成就」,有多少人聚集?一千二百五十人。把這許多內容記錄下來,何時、何地、何人都是有根據的。如同你們寫新聞,一般也都是先列出時、地、人,才開始進行敘述;先一個序分,再來分述重要性。
平常我不一定傳播佛法,大部分是講人生、講人間、講社會,所以我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人要的」,但是一般人看的佛教是山林的、寺院的、出家人的;其實,那只不過是一部分。
佛教講究大眾,大眾要的佛教是什麼?我們到人間來,要歡喜,不要煩惱、苦悶、憂愁,所謂「憂悲苦惱」,因此佛教很重視「法喜禪悅」,「法」就是道理,這個道理要能給人歡喜;「禪」就是我們的心,禪心要喜悅。
所以,人世間什麼最寶貴?歡喜最寶貴!一個人縱然有很多的金錢,但是不一定快樂;縱然說愛情很好,不過愛得煩惱,也是負擔很重。
當然,佛教並不是要我們排斥這些,而是說,你願意承擔金錢、愛情,也是可以,能有一個歡喜就好。但是最值得歡喜的,是悟道。
對傳播,釋迦牟尼佛善於用譬喻說法,看似很淺,實際上不簡單。我們用人間的心理去看,有時候不容易懂。舉例說,《觀音經》提到,如果有人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進到大火裡,火不能燒;進到大海裡,水也不能淹。稱念「觀音菩薩」,什麼問題就都沒有了,有這麼奇妙嗎?科學重在實驗,如果我們真把手指頭放在蠟燭上燒,稱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不但痛,還可能會受傷啊!那麼為什麼經文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呢?一般人對此不容易懂,不但不懂,而且還不相信。
其實,這是很有道理的!講到火,我們都以為是真實的火,其實瞋恨也是火,生氣了,怒火中燒,那是無明火。假如這時候有一尊觀音菩薩像在身旁,你當著菩薩的面前合掌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心裡就會想:「算了!不計較了!」這個火不就不能燒了嗎?佛經有好多的道理,是隱藏在文字裡面的。
同樣在《觀音經》裡,有一位無盡意菩薩覺得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很了不起,就將自己頸項上的寶珠、瓔珞取下來,供養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佛陀就對觀世音菩薩說:「無盡意菩薩這麼發心,你就接受吧!」觀音菩薩便收了下來,一份給釋迦牟尼佛,一份給多寶佛塔。看到這一段,不懂的人會認為佛經有什麼寶貴?還不是跟世俗一樣?
事實上,佛法是很寶貴的。要怎麼理解呢?釋迦牟尼佛稱讚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夠的;無盡意菩薩長於智慧,就想到:「菩薩你真好,但是慈悲不夠,還要有智慧,我把代表智慧的瓔珞送給你吧!」那麼因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裡就已經包含了智慧,所以他不肯接受。於是釋迦牟尼佛就進一步勸說:「觀世音!你有智慧,要憫念大眾,跟大眾結緣。」觀世音菩薩一聽到結緣,就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供養,再普同供養出去。
一句佛號 含藏無量妙意
很多問題都有它深層的意義,在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寺廟裡的老師講生物學,說生命的定義是生長、繁殖、死亡。我們聽了以後,就想:我們吃素,不吃豬、馬、牛、羊,就因為牠們是生命,會生長、繁殖、死亡,但是青菜蘿蔔也會生長、繁殖、死亡,不吃動物而吃青菜蘿蔔,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嗎?並不究竟。所以,一時之間也對佛法不容易深信。
不過佛教很好,不怕你疑惑。關於這個問題,不是那麼簡單,我也問了好多人,但是很多人的講法都不能消除我的疑惑。後來自己慢慢體驗深一點了,才知道兩者是不一樣的,佛教講的生命是指有心識反應者,豬、馬、牛、羊有心識作用,所以不能吃,但青菜蘿蔔沒有心,屬於機能的反應,是可以吃的。這麼一來,才讓我放下心。
佛教傳到中國,有兩種傳播的方式很厲害:一個是念佛,一個是參禪。
在中國社會,「阿彌陀佛」很普遍,即使不信仰佛教的人,也懂得「阿彌陀佛」,甚至連小孩子看到我們,都會說:「阿彌陀佛來了、和尚來了!」那麼小的孩子都懂得阿彌陀佛,實在說,佛教了不起!雖然他不懂,但一句「阿彌陀佛」真是不簡單的。
怎麼不簡單?世界上的語言,哪一句話能超越「阿彌陀佛」?你來了,「阿彌陀佛」,表示歡迎;你要走了,「阿彌陀佛」,表示歡送;你跌倒了,「哎呀!阿彌陀佛」,表示慰問;你升官了,「哎呀!阿彌陀佛」,表示恭喜。總之,好也「阿彌陀佛」,不好也「阿彌陀佛」,我關心你,就能與你有共同感受。
唐代的白居易,也是阿彌陀佛的實踐者。他曾作過一首詩偈:「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意思是:我年紀大了,做善事要奔來跑去,很辛苦,那要怎麼安慰自己的心?就是念「阿彌陀佛」。這裡就是在說明,念「阿彌陀佛」可以統一精神、集中意識,可以健康,可以有智慧等等。
一個老和尚不斷地宣傳稱念「阿彌陀佛」有多麼好、多麼殊勝,一個年輕人聽了不服氣,站起來說:「老和尚,你講得太神奇了,我不能相信!」老和尚想,這個年輕人在大眾面前怒氣沖沖說他不相信念佛,很不好看,就很粗魯地說了句:「混蛋!」那個年輕人一聽,更生氣了,說:「哼!出家人怎麼可以罵人?」老和尚說:「朋友,我才講『混蛋』兩個字,你就這樣氣憤,『阿彌陀佛』有四個字,不就比兩個字更厲害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