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燕卿
當有些問題被引發,導致爭執時,若雙方缺乏耐心傾聽,堅持要爭輸贏,無法表現出了解對方,堅持阻止替代解決方案,就可能出現以下對話:
文雄:快要過節了,我希望妳能和我回家,並花一些時間與我家人一起度過。
君芳:你現在才問我?我已經告訴過你了,這個節日我家人期待與我一起吃晚餐。
文雄:妳有一些不講理!妳也曾經要求我去妳家過節。
君芳:要求你?最近你總是一直在做研究,我很難得有足夠的時間跟你相處,更不用說要求你跟我一起過節。
交雄:難道妳寧願我沒能通過我的課程?妳很自私,不是嗎?
君芳:我是的,何不我們一起到我家過年,或者是你可以說再見,現在。
文雄:在這種情況下,那就再見!
這是文雄與君芳兩人都想爭贏的狀況,他們倆人都希望彼此能與他們自己的家人一起過節。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文雄與君芳兩人都無法贏的例子。你想,他們已經提出三個選擇:一、在文雄家度過這個假期;二、在君芳家度過這個假期;三、破壞他們的關係。
他們若是要在文雄家過節,君芳就要取消與她們家人的計畫,還要容忍一些不便。君芳對這個計畫會感到不開心;若他們要在君芳家過節,則文雄也會不開心,文雄可能會覺得君芳在安排計畫時,沒有考慮到他的意願。很顯然的,不管在誰家過節,另一個人都會不開心。
但,如果是以下的對話:
文雄:好,那讓我們一起思考一下,是否有什麼是我們沒有顧及到的?
君芳:也許我們可以花一半時間在你家,一半時間在我家。
文雄:或許可以邀請你們家人到我們家。
君芳:還是我們就留在這裡,不用花時間與你我的家人一起過節?
文雄:我們若留在這裡,兩邊的家人都會失望。我們是自討苦吃。
君芳:如果這個假期在我們其中一個人的家過,下一個假期就在另一個人家過。
文雄:這似乎是合理的,既然你已經完成計畫了,那這次就讓我們在你們家過節吧。
在這段對話中,文雄非常簡單地處理了人際間的衝突。開始時使用積極傾聽或是反射性的傾聽技巧,傾聽者必須聽出說話者字詞中的意義,以至於說話者可以了解他/她想表達的意思能被接收到。這樣的結果,讓彼此不僅能更了解對方的想法,也比較不會一意孤行,而引發不可收拾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