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忘名
「老師,妳的脖子怎麼會有一顆小球?」家教課上,眼前低年級的霓霓語帶天真的詢問,被孩子這麼一說,最初反應是:又想聊天了。不過,我還是謹慎地到廁所照照鏡子。果真,左後側一顆約莫棉花棒頭的圓滾球狀物藏在皮膚底下,不痛也不癢,又是膚色,導致平常洗漱時絲毫下留意到。
當時心想或許只是工作太忙,三餐不定時、不定量惹的禍,稍微調整便會好的,擱置好幾個月不理會也沒發現異樣。怎知,彷彿被遺忘太久而發怒,近期不過三日時間,便從發紅變腫到一碰就疼痛,連睡眠時間也被異物感折騰。不只是霓霓,其他家教學生和家長,也紛紛注意到脖子上乒乓球大小的腫塊。警覺性高的家長建議我盡快找醫生看:「要是癌症得趕快處理才行。」
一聽見癌症關鍵字,我趕緊跑大醫院掛號就診。待診區坐滿了人,老中少都有,空氣中的藥味、消毒水味,讓回憶忍不住倒帶回國小一年級。那天,我和妹妹坐在病房外的椅子上,陣陣哭聲、爸爸的名字和一路好走等叫喊聲,穿過門縫傳入耳裡。爸爸當初在健檢紅字出爐後沒能即時追蹤,導致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的惡化擴散。
身體不會說話,只能使用一些隱喻或數字表達心聲,即使生活匆忙也必須顧好最根本的健康才是。好在,這次只是良性粉瘤,但由於形狀偏大,吃過抗生素並擦藥後,終於在三個星期後動手術和小乒乓球說再見。
這件事也成為未來和孩子們機會教育的良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