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千年傳奇萬壽宮 文/記者賴星 |2024.05.18 語音朗讀 208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二胡小姐姐」演奏在網路上竄紅。圖/受訪者提供鐵柱萬壽宮。圖/受訪者提供李暘和他的「大果」路演團隊表演。圖/新華社贛髮繡非遺傳承人陶永紅展示技法。圖/新華社 文/記者賴星這是一個在知乎上被瀏覽了一千五百多萬次的話題:「江西有什麼比較牛,卻鮮為人知的東西?」形形色色的答案中,有一個回答:萬壽宮。全世界共有萬壽宮一千四百多座,其中近千座位於江西以外的地區,甚至漂洋過海「落戶」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而在上千座萬壽宮中,位於南昌市西湖區的鐵柱萬壽宮最為特殊,它被稱為天下萬壽宮的祖庭,曾歷經多次損毀與重建。為了復活這一重要人文地標,南昌花了近十年時間,對其及周邊老街進行復原重建,通過引進老字號、非遺、創意產業等優質文化業態,植入現代文旅思路,賦予其新的生命。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夜色之下,大殿巍峨莊重,在燈火光暈的勾勒下顯得更加古樸恢宏。高大的門楣書有「鐵柱宮」三字,往下依次可見景德觀、延真觀、鐵柱延真之宮等名號,均為歷代皇帝御封,足以凸顯其萬壽宮祖庭的歷史地位。在一千餘年漫長歲月中,鐵柱萬壽宮歷經多次損毀、重建,如今已成為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景點,吸引了大陸各地的遊客。「萬壽宮因民眾祭祀許遜而起,因朝廷對許真君功德的尊崇而興,因江西移民的遷徙而盛,尤其是隨『江右商幫』遍布五湖四海。」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首席文化顧問梅聯華長期致力於研究江西民俗,對萬壽宮文化如數家珍。走進「江西南昌總商會舊址」可以看到,店內道教元素、南昌民俗以及萬壽祈福等類別的文創產品琳琅滿目。舊址入口處擺放著一艘風帆上寫有「江右商幫」字樣的木船,生動呈現了當時江西商人四海為家的狀態。當年,「江右商幫」挾小本,收微貨,以人數眾多、積極活躍、不避艱險著稱。明清時期,漂泊在外的江西商人具備一定財力後,紛紛在當地修建萬壽宮,以此聯誼鄉情、交流議事、團結互助。這些萬壽宮常被稱為「江西會館」,有人因此形象地說「走進萬壽宮,一步入江西」。作家沈從文曾形容江西商人「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闆」,在他的家鄉湖南鳳凰古城,江西商人於乾隆年間修建的萬壽宮至今仍是一個著名旅遊景點。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萬壽宮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年的歷史,由江西籍客家人修建,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旁邊有一條巷子就叫「江西巷」;雲南曲靖市會澤縣的萬壽宮,建築氣勢恢宏,占地面積七千多平方公尺,當地人稱其為江西廟。遍布各地的萬壽宮還是近代許多歷史瞬間的見證者,讓人得以觸摸更為真實的中國。一九一二年十月,孫中山受時任江西都督李烈鈞之邀,來到南昌,並在鐵柱萬壽宮發表了精采演講;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由盧德銘擔任總指揮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九江修水渣津,其總指揮部便設於此地的萬壽宮。留存城市的記憶在中國,一些民間信仰場所的周邊往往是商賈聚集和文化交流之地,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歷史演變、商業發展、傳統民俗和市井文化,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鐵柱萬壽宮也是如此。走進重建後的鐵柱萬壽宮,大殿右側一塊被玻璃籠罩的遺址層映入眼簾,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清代、民國時期的遺址地層,留給人們對萬壽宮建設、毀滅又重建的無盡遐想。江西省文物考古專家對萬壽宮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時,不僅發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築基址,還發掘了一批與萬壽宮相關的「老物件」,部分物品現被陳列在大殿內供遊客參觀。大殿之外,從泥土中挖掘出的兩尊石獅子守護兩側,從其被風化和損毀的外表,可以看到歷史留下的痕跡。街巷兩旁,一百多棟青灰色贛派歷史風貌建築在晚霞的映襯下散發著獨特韻味。對於現代人而言,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如同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它的存在,讓老南昌的城市記憶有了載體,百姓生活的故事有了見證。漫步於石板街道,人們探尋著翠花街、籮巷、醋巷、廣潤門街、合同巷等「三街五巷」的老城故事。若是從空中俯瞰,這裡更有一番別樣景致,每一條街巷都相互連通,人間世事彷彿也在街巷中變遷游走。重生後的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成了名副其實的「南昌會客廳」和「網紅打卡地」,市民、遊客品著美食邊說邊笑,與商家的吆喝聲、招呼聲匯成一片,整條街上充滿了濃郁的煙火氣,似乎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撥動心弦的元素。非遺文化、青年創業 讓這座城市愈來愈有趣走過喧鬧的合同巷,推開一扇朱紅色的大門,踏進非遺匠心館,彷彿進入了南昌傳統手工藝的天地,整個人瞬間被靜謐閒適的氛圍感包圍,耳畔也清靜了下來。贛髮繡、萬家繪染布畫、豫章刻瓷、南昌魚拓……進駐匠心館的非遺店鋪在展示和銷售的基礎上,專門設置了體驗區,讓遊客可以學習、體驗南昌當地九種不同的非遺技法,近距離感受匠心的堅守與執著。青絲入繡,隨指逐針留百年。遊客楊清經現場教學老師指導,以繡針為筆,以髮絲為墨,只半小時的工夫,就在團扇扇面上繡出一個少女的輪廓。「體驗非遺技法,不僅是一種樂趣,還可以修心,用自己的頭髮做繡線,就更加有意義了。」楊清認為,傳統文化有一種讓人安靜的力量,這是現代快節奏社會的稀缺品。贛髮繡是民間刺繡的一個分支,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門技藝以髮絲為線,在布織物上進行刺繡。以髮做繡,千年不腐,被譽為「東方一絕」。「來體驗贛髮繡的人群中『九○後』、『○○後』年輕人占比最大,他們對非遺文化充滿好奇心,渴望參與並投入其中。」贛髮繡非遺傳人陶永紅的學徒萬曄說。國潮國風「青春態」古色古香的茶樓之上,一身著漢服的女子薄紗遮面,正臨窗演奏二胡,影影綽綽,引得遊人紛紛駐足聆聽。一曲〈青花瓷〉,行雲流水,訴盡江南事;〈起風了〉,勾起多少愁滋味,難忘少年模樣;〈漫步人生路〉,回憶感拉滿,愈品愈有味……連續二十八首不同曲風的樂曲演奏,讓聽眾身處不同的意境之中,久久不願離去。遊客將現場演奏的視頻上傳至自媒體平台後,「二胡小姐姐」迅速竄紅,許多「粉絲」從杭州、上海、長沙等地慕名來到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只為看她演奏。有人形容「抬頭看到小姐姐遮著面紗演奏,唯美得像一幅畫」。國潮、國風流行的當下,傳統文化正以新的表現形式走進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在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記者看到,許多具有中國風元素的IP,玩跨界、搞混搭、拚創意,將產品與「國潮風」結合,讓人眼前一亮。「數百年前,萬壽宮就是江西的潮流集散地,各地商人在此交換貨物,交流信息,互通有無。」江西萬壽宮文旅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推廣部負責人胡艷介紹,隨著國潮風日漸崛起,萬壽宮的故事又有了全新表達,中國風、青春態、時尚感,正是萬壽宮的魅力所在,每一位遊客都能在這裡感受到國風文化與現代潮流的碰撞。青年創業尋夢地扇形的演出場地上,一個人、一支麥,台上演員將生活打磨成「段子」,直戳觀眾的內心,贏得掌聲一片。「一支麥」是江西首個脫口秀俱樂部,團隊平均年齡只有二十五歲,他們的演出深受年輕人歡迎。「九○後」萬輝是「一支麥」脫口秀俱樂部創始人,也是土生土長的南昌人。談起創辦俱樂部的初衷,他直言不諱,「南昌有歷史和文化,卻不大好玩,我們想讓這座城市變得更有趣一些。」李暘和他的「大果」路演團隊是最早入駐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音樂路演團隊。他曾做過牙醫,也從事過家裝設計,但最愛的還是音樂。今年四月從公司辭職後,他便專心從事音樂路演,「萬壽宮給我們提供了免費的路演場地,在這裡我們既可以用自己的才華謀生,也可以用歌聲為這座城市添彩」。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南京隨園 文學家袁枚的造園夢 下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哈爾濱 喚醒老屋 文旅新活力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退休之後2025.05.0107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8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