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塔可
文/季山
火車轟隆隆剛出隧道,陽光透過車窗刺進眼睛,肚子也跟著咕咕叫了起來。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呢?忍著飢餓繼續休息?還是翻找背包裡的存糧呢?如果是一般人,當然會跟服務人員買一個火車便當大快朵頤啦!
常有人開玩笑說台鐵的主業是賣便當,其實在台灣早期,除了可以在車廂裡買到便當之外,還可以趁火車靠站開門的時候,到月台上去買當地便當店送來的便當。而這些便當還有個特別的名字,叫「飯包」。
便當這個詞來自日語的「弁当」,是方方正正用盒子裝起來帶著走的食物。早期台灣並沒有用盒子,而是用竹葉包著酸梅、醬菜等食材的飯糰,方便搭火車的旅客隨時食用,所以才叫「飯包」。
台東縣池上鄉的「悟饕池上飯包」還保留「飯包」這個詞,甚至和「池上鄉公所」開了一間故事館,就是希望能夠傳承文化。走過門口的棕色柵欄,木棧板每踏一步就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旁邊還有一輛深藍色的舊火車停在軌道上。飯菜香味從房子裡頭傳出來,這裡就是「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現在裡面有賣各種菜色的飯包,形狀也改成四方形的餐盒了。但最正宗的鐵路便當,因為有長時間存放的需求,為了不影響口味跟衛生,都是滷菜居多。醬香濃郁的滷汁沾在米飯上,還有醬瓜、醃菜等,光想到就讓人口水直流!
如果是年紀大一些的長輩,可能還有在車上吃完便當後,要把不鏽鋼餐盒統一回收的印象。這是因為從飯包進化成「弁当」的鐵路便當,其實在包裝材質上也經過一番波折。從最早的竹葉、月桃葉,到用鋁餐盒、不鏽鋼餐盒,還有紙餐盒和塑膠,各種材質都被使用過了。直到最後,「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選擇了竹片製的餐盒,除了兼顧食安和環保優點以外,餐盒還會散發出淡淡的竹子香味。
早期便當店的阿姨們會提著籃子,裡頭一盒一盒疊好,拿到月台上賣給飢腸轆轆的旅客。難怪許多人回憶起以前搭車的時光,都覺得便當才是最美好的回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