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山
身在台灣的我們肯定對「基隆」這個地名不陌生,但你知道這個地名的由來嗎?或許有人聽過從海上看起來基隆地形很像「雞籠」的說法,甚至也有取凱達格蘭族前後音節ke-lan的說法,但真的是如此嗎?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先說說凱達格蘭族的命名方式,其實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來自日治時期學者的考察。當時的學者認為大台北地區最多的就是凱達格蘭族,基隆正是隨著他們的自稱而逐漸演變成地名。但這樣的說法卻在後來被推翻,主要原因就是學者們發現凱達格蘭族的自稱發音應該比較接近「Basai」,清代文獻也有相關紀載,而非「Ketagalan」,自然也就不是這個命名原因了。
另外一個說法:從海上移民來的漢人看著基隆三面環海的地形,有感而發取名「雞籠」。但這個說法正不正確呢?其實也只能說是對了一半!根據學者研究,「雞籠」最早指的是基隆外海的和平島,雖然的確是因為形狀相似而得名,卻是隨後才泛指整個基隆。所以從「基隆」回頭推敲來自於「雞籠」,其實算是有些倒果為因了!
隨著移民逐漸增多,荷西、明鄭時期「Kelang」或者「Quelang」名稱就已經慢慢普及。直到清代,台北府就在這裡設立管理單位,並且正式改名為「基隆」,也就沿用至今了!
不論是過往的「雞籠」還是「ke-lan」,如今「基隆」指的是台灣北端的行政區,已經不只是當年的小小島嶼了。這裡三面環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著名的正濱漁港也座落在這裡,可以直接前往大啖海鮮;又或者來到基隆城隍廟口,一邊參拜祈求平安的同時,也能享受廟口夜市小吃的美味。下次如果有機會來到這裡,不妨考考身邊的朋友,一起動腦想想「基隆」這個特別的名字,究竟是從何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