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武王墩一號墓 戰國時代的楚文化 文/記者翟翔、陳諾、劉美子、屈彥、桂娟、喻珮 |2024.05.04 語音朗讀 98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4月16日拍攝的武王墩一號大墓發掘現場。圖/新華社武王墩一號墓出土的銅虎座,可能是來自趙國的禮物。圖/淮南市博物館提供蓋板上發現的部分墨書文字。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鳳鳥虎座鼓架。圖/淮南市博物館提供武王墩一號墓出土的銅編鐘。圖/淮南市博物館提供武王墩一號墓槨室蓋板揭露完畢後的情況。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鑄客大鼎。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文/記者翟翔、陳諾、劉美子、屈彥、桂娟、喻珮高達一點九二公尺的鳳鳥虎座鼓架、粗測口徑超過八十八公分的大鼎、書有近千字的槨室蓋板……今年四月十六日上午,「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武王墩」重要進展工作會議在安徽省淮南市召開,首次發布武王墩一號墓階段性發掘成果,確定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究竟武王墩一號墓的主人是誰?考古發掘因何而起?發現了哪些別具特色的文物? 搶救性發掘跨越千日位於淮南田家庵區的武王墩,是一座封土底部直徑超過一百三十公尺、高十四公尺的大型古代墓葬。一九八一年被確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大墓在東西向與楚國王宮以及同為省保單位、被文獻認定為春申君墓的大型古墓處於一條直線,正南則是一九三○年代被盜掘的李三孤堆,中軸線穿過附近舜耕山脈兩座山峰。根據考古調查,以武王墩為中心的兩條軸線周邊,還分布有多個楚國貴族墓葬,反映出武王墩的墓主有著長遠的規畫與考量。」淮南市博物館研究員、原館長沈汗青說。李三孤堆位於淮南市謝家集區。一九二○、一九三○年代,附近曾有大批銅器出土,並被出售獲利,一些甚至流散海外,引起文物商人關注,助長了盜墓之風。一九三三年,這裡發生嚴重的災荒,鄉紳朱鴻初等以救災為名,聚眾對李三孤堆進行了大規模盜掘。儘管此事被政府發現後,大部分出土文物被收繳並於次年運至省會,仍有少部分被商人倒賣。一九三八年,軍閥李品仙再次用時三個月,對李三孤堆進行盜掘洗劫。李三孤堆最為矚目的出土文物,是現今安徽博物院的鎮院之寶鑄客大鼎,高一百一十三公分、口徑八十七公分,重約四百公斤,有「鑄客」、「安邦」等銘文,長期位居中國第二大古代銅鼎,僅次於商代后母戊鼎。「通過一九八一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隊的鑽探清理,這座甲字形大墓長四十一點二公尺,寬四十點二公尺,深十八公尺,墓口以下分九級逐層內收的台階,東側有長二十二點四公尺的斜坡墓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武王墩墓考古發掘隊領隊宮希成說,李三孤堆出土的器物銘文,直指墓主是楚幽王。李三孤堆正北十四點六公里的武王墩,可能也正因此進入一些不法分子的視線。「審訊結果和現場勘查顯示武王墩已經受到嚴重破壞,文物地下埋藏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文物安全存在巨大隱患,亟需開展科學考古發掘,搶救地下文物。」宮希成介紹,二○一九年十一月,大陸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武王墩考古發掘計畫,二○二○年,列入「考古中國」課題重點項目。楚系墓葬分室最多經過數月的前期準備,二○二○年九月,武王墩一號墓發掘工作開始。至二○二三年十一月,完成封土和填土發掘,十二月提取了槨室上鋪設的竹席。根據大陸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工作方案,自二○二四年三月七日開始拆解提取槨蓋板。至三月二十七日,四層槨蓋板已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計四百四十三根,總重約一百五十三噸。現已進入槨室發掘第二階段,即槨室內部的發掘清理。持續的考古工作,文物工作者對於武王墩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認識。「武王墩一號墓外圍設有獨立陵園,平面近方形,四周為環壕,環壕周長約五千公尺,陵園總面積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尺。陵園內設有車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遺跡。其中,車馬坑位於主墓西側,南北長約一百四十八公尺,是目前所知楚系墓葬中最長的車馬坑。」宮希成說。武王墩一號墓為陵園內規模最大的墓葬,位於陵園中部偏北隆起的高地上,坐西朝東,東部有一條長四十二公尺的長斜坡墓道。封土中發現了營建陵墓時的鐵質工具、瓦片以及一枚保存完好的楚國漆扇。「我想到了二千二百多年前,一位楚國監工,搧著扇子督促工人勞作的情景。」一位參與發掘的考古學者檢查了每一片封土中發現的瓦當,未發現文字,但推測封土上建有類似享堂的建築。「墓室口大底小,開口平面近方形,邊長約五十公尺。墓壙四周有台階,逐級內收,共二十一級。」宮希成說,墓坑底部呈方形,邊長約二十二公尺,中心用巨大枋木構築槨室,木料以櫸木為主,有少量梓木。槨室平面整體呈「亞」字形,中心為棺室,四周各有一個邊室,邊室內部又以木料築牆體一分為二,整個槨室被分隔為九室,為目前所見楚系墓葬分室最多的。墨書文字、鳳鳥虎座鼓架、鑄客大鼎窺見楚國東遷江淮後的面貌據介紹,武王墩一號墓目前已提取漆木器、青銅器等編號文物超過千件,包含青銅禮器、漆木器、樂器、俑等珍貴文物。˙槨室蓋板表面發現大量墨書文字每塊板上的文字內容不一、數量不等,大部分字跡通過紅外設備可以清晰辨識。內容為蓋板序號方位、槨室功能等,已發現和採集一百多句、近千字。˙鳳鳥虎座鼓架等精美漆器鳳鳥虎座鼓架是一種楚國特有的漆木器,在湖北、河南等地的楚國貴族墓中時有出土。兩隻相背的老虎,虎身分別站立一隻楚人視為圖騰的鳳鳥並懸掛鼓身。有學者認為這是貴族使用的樂器,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巫術通神的器物。武王墩一號墓出土的鳳鳥虎座鼓架,踩著猛虎的鳳鳥昂首屹立,口銜寶珠,身上翎羽繪畫精細,並且雕琢有龍形圖案,似在為鼓聲壯威。盜墓團伙將這件文物鋸開運出,致使鼓架遭到嚴重破壞,但目前殘高仍有一點九二公尺,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鳳鳥虎座鼓架。此外,漆座屏、漆盒、漆耳杯、漆棋盤等,做工精細,紋飾優美。˙東一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測口徑超過八十八公分,大於李三孤堆出土的鑄客大鼎「武王墩一號墓發現三個唐代、一九八七年及二○一五年的盜洞,五個槨室被盜墓者擾動。」沈汗青介紹,東一室完整地保留下來,沒有遭到任何破壞,可以清晰看到槨室內器物的排列狀態,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高等級的楚國青銅禮器組合,對研究楚國晚期的青銅製造技術、喪葬禮俗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銅虎座一對老虎憨態可掬,為樂器底座。有「阜平君」等字樣,一些銘文體現出了北方文字的特點。沈汗青認為,這可能是與墓主關係和睦的趙國贈送的禮物。宮希成認為,武王墩一號墓出土文物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它們的年代處在大一統國家即將孕育形成的關鍵時期,為研究周、秦、楚、漢歷史演變和秦漢中央集權大一統國家及文化形成,以及楚國東遷江淮以後的社會生活面貌和歷史文化圖景,提供了系統性的科學考古資料。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福建老游神 行走的民俗博物館 下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南京隨園 文學家袁枚的造園夢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