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自號糖僧蘇曼殊

文/朱振藩 |2024.03.25
422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蘇曼殊身為方外人,又是個才子,往來皆名士,極富傳奇色彩。他在飲食上,既腹大能容,且奮不顧身,鼓腹進醫院,至死猶不悔。自稱「糖僧」外,亦獲賜嘉名,此即「天下第一老饕」。友朋筆下,將他寫得活靈活現,即使自己書札,亦載不少資料,令人驚嘆不置。

比方說,陳去病云:「曼殊離去香港到上海,買了一百塊銀洋的外國糖果,原想去送朋友的,在輪船上,他一個人竟吃個精光。」沈燕謀也說:「在蘇州時,和我一同逛觀前街,買了幾十包酥糖,一個晚上便吃光了,後來因貪嘴不留窮性命,終於害腸胃病死了。」

柳亞子在〈燕子龕詩序〉中,寫得極為傳神,謂:「君工愁善病,顧健飲啖,日食摩爾登糖(即太妃糖)三袋,謂是茶花女酷嗜之物。余嘗以芋頭餅二十枚餉之,一夕都盡。明日腹痛不能起。」食甜而不要命,真是古今少有。

照他自己說法,也是駭人聽聞。例如致柳亞子書:「此處有蓮子羹、八寶飯,惟往返須數小時,坐汽車又不大上算」,「又恐不能騎驢過蘇州觀前食『采之齋』粽子糖,思之愁嘆。」而他的日記中,幾乎都是食物帳單,有一天還寫道:「剩銅板七隻,窮至無袴。」

上海名士包天笑,曾題曼殊詩稿,其五言絕句第二首云:「松糖橘餅又玫瑰,甜蜜香酥笑口開,想是大師心裡苦,要從苦處得甘來。」並自註云:「君喜甜食,自號『糖僧』,贈以『采之齋』松子糖、橘餅等,君頗甘之。」蓋曼殊對酥糖、可可糖、摩爾登糖、八寶飯等,皆所酷嗜。在病重時(一九一八年春),猶在上海廣慈醫院,不顧性命,私自買食糖炒栗子,藏在枕底偷吃,以致被院長搜出云云。

位於蘇州觀前街上的「采之齋」,是個百餘年的老字號,其蘇式糖果正宗道地,尤負盛名,乃不折不扣的金字招牌,號稱「入口聞香,一抿就化,輕嗑即開,脆而味柔,甜而不膩」。是以一九五四年,中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上以此招待國際友人,聲名因而大振,遂有「中國糖」之美譽。

且就「糖僧」喜食之蘇式糖果,看看清人夏曾傳在《隨園食單補證》的〈補糖色單〉中,逐一介紹,道其本末。

粽子糖:「洋糖和餳熬成三角形如小粽,以五色雜之,大小如棋,光潔可玩。又有純白色者,中以玫瑰、梅皮為餡。」慈禧甚喜食此,地方以此入貢,致有「貢糖」之譽。

松子糖:「松子去衣,用糖熬就,俟糖凝收乾。凡熬糖須用銅鍋,則色不變。」亦可在粽子糖內加松仁,食之頗甘美。

麻酥糖:即酥糖。「用糖和油酥為之,每一塊用紙包之,有白有黑。此物徽州所出為佳。湖州泗安(長興)亦有之,大約以油嫩、麻多為妙。若一味太甜,殊無謂也。」

另,橘餅,又作桔餅。夏氏於《補證》指出:「桔餅,以桔劃開,打扁擠去核。用冰糖熬成,香甜悅口,且能經久。」

《隨息居飲食譜》中,載有「金橘」;宋黃彥《橘譜》亦載:「金柑出江西,北人不識,景祐朝始至汴京,因溫成皇后嗜之,價遂貴重,藏綠豆中,可經時不壞。」到了清代,福建蒲州所產金橘最大,「皮肉皆甘而少核者勝,一名金蛋,亦可糖醃壓餅」,以此生食亦佳。至於所製橘餅,則是治療及預防胃神經痛之良藥,蘇曼殊食此物,應苦盡而甘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