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六歲陳小弟,因持續半年右臉不對稱性突出至他院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右臉顴骨有一顆直徑約一點七公分的腫瘤,雖無疼痛、痠麻及其他顏面功能等症狀,但由於無法確認腫瘤性質,擬定治療方針,父母轉向台北榮總求助,經超音波導引切片及次世代定序檢測,診斷為罕見的顏面骨「惡性梭狀細胞肉瘤」。
台北榮總醫療團隊考量到臉部美學及外觀的重要性,同時需要進行惡性腫瘤的根除性治療,除了化學治療外,使用最先進的「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進行精準、微創的腫瘤切除手術,並搭配使用「冷凍自體骨」達成生物性重建,術後七個月,陳小弟臉上完全看不出任何不對稱或開刀痕跡,重拾罹病前的天真笑容。
王天祥說,傳統手術方式,需切開頭皮長達數十公分傷口,醫療團隊使用「拼圖拼接」概念,讓手術導引板分成數小塊,能順利從病人眼角及口腔內微小創口導入,再拼接之後準確放在顴骨上。其可精準鋸開頭骨切除腫瘤,也能縮小傷口,這也是台北榮總使用「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的第一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