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為亞東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張珮瑤、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呂大文、青光眼病友張先生、魏先生,共同鼓勵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患者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方案,遠離青光眼「雪球效應」。圖/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青光眼初期無症狀,晚期惡化速度卻如「雪球效應」! 醫師提醒,視野缺損雖不可逆,但當今青光眼治療方式多元,目前除了眼藥水,還有雷射、傳統手術以及新興的微創支架手術等方式,鼓勵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最重要的是積極穩定治療、維持良好作息,依然能享有與常人無異的生活品質。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指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患者人數逐年上升, 2022年更已突破45萬,五年成長22%。青光眼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除了面臨失明恐懼,患者生活更是處處挑戰。走路、閱讀、開車等日常都可能因視野缺損發生意外。
世界青光眼學會訂定每年3月第二周為「世界青光眼周」,呂大文日前在記者會上提醒民眾,青光眼惡化速度「如小雪球自山坡上滾下」,初期緩慢但隨著愈滾愈大,惡化速度就會加速,因此青光眼早期患者常「無感」,且視野缺損通常從周邊開始難以察覺,等到影響中央視野時,多半已進展到中後期,此時視神經可能已死亡50%,患者會感受到視野有如「斷崖式」的大幅退步。
「若此時才積極治療,能保有的視野,將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呂大文建議,高風險族群如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三高患者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等,皆應每年定期接受完整檢查,包括視神經眼底檢查、眼壓檢查、視野檢查,才能避免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
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張珮瑤表示,青光眼治療第一線藥物以眼藥水為主,不過據台灣健保資料庫追蹤兩年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四分之三青光眼患者「未持續使用藥物!」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發生車禍風險高1.65倍,一年內跌倒的風險更高出常人2.3倍。她強調,要遠離青光眼雪球效應,關鍵在於「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及「積極治療降眼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