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趙莒玲
六年前,一位摯友憂心忡忡在我微信留言:「莒玲,我真的好怕變老。」我不加思索的輕鬆安慰:「別擔心,我會陪著你一起變老。」
這段對話,至今仍停留在我微信對話畫面。但,今年,在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安分的陪伴母親共度農曆春節假期後,我再也無法瀟灑自若地面對「老去」的嚴肅課題了。
這個轉念,發生在二○二四年二月九日,除夕早上十點。
當時,我走到母親房門外叫喚她起床用餐。睜開雙眼的母親,習慣性急促的張口喘氣,兩隻手有氣無力的慢慢握住床邊的扶手,緩緩挪動略顯微胖的身軀,接著用兩隻手臂的支撐力,非常勉強而吃力的讓上半身在床上坐起來。
整整十分鐘,我數度忍住過去扶她一把的念頭,心想不要影響她舒活筋骨的時機。眼看母親身軀即將坐立,我擔心她跌倒,快速走到床邊,湊巧聽到她輕聲但清晰地歎口氣,說:「唉……我不要這樣的活著!」剎那間,望著母親滿臉脹紅、氣喘吁吁又莫可奈何的頹喪模樣,心如刀割。驀然驚覺,自己再也無法逃避母親老去的殘酷事實。
憶及四年多前,我在北京工作期間,母親罹患肺腺癌。母親在醫院治療看護和出院照料的重擔,全由姐妹們輪流支撐下來。待病情穩定後,母親搬到我的套房獨居,手腳利索,能夠自行打理生活。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直到二○二一年底才返台探親。回台期間,安排的行程多是和家人、好友、學生聚餐,逛書店、讀書、看電影。探望和陪伴母親的日子,最長只有兩天。主要原因:一則,母親不厭其煩的對我叨念陳年舊事,令我哭笑不得;再者,她掛念我無兒女,後半輩子沒人奉養,所以不時催促我回去上班賺錢。
二○二二年二月,母親在家中無意識下撞到衣櫃,腦部受到撞擊,摔倒後造成肩胛骨骨折。術後雖無大礙,但返家休養後,行動日漸遲緩、記憶力快速退化,自理能力大不如前。為此,六妹把母親接到她家中安養至今。在六妹的悉心照護下,母親被養得白胖健康,但步履維艱漸趨老邁龍鍾。
從小到大,在我眼裡,母親就是一位精明幹練、堅毅獨立、做事果決和絕不輕易妥協的女強人。直到七十多歲,她依然保持腳蹬高跟鞋、裝扮優雅、腰桿直挺、走路刷刷有風的「團長夫人」威儀。如今,這美好的身影,真的回到時空記憶匧裡了。
作家龍應台說,如果生老病死是一堂生命課,華人社會往往只修「生」的學分。因為華人忌諱「死亡」,無法用成熟態度面對「老」與「病」。因此,面對父母老去,子女需要學習一堂「生命課」。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此刻,我腦海浮現的一句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未來能陪伴母親的日子真的不多了,因為多陪一天就少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