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慈鶯一〉這則故事,出自古籍《同生錄二編》。
清朝時,皇帝的近臣吳遯客,有一天陪著皇上在御花園裡遊賞。這時,有人在花園裡捉了一隻小黃鶯在把玩,結果不得了,小黃鶯的媽媽大聲慘叫,聲音急切而聒噪,跟平時的婉轉鶯啼完全不同,連皇上都被驚動了。一直到捉鳥的人將小黃鶯放回巢裡,黃鶯媽媽才停止慘叫。
這事,讓吳遯客印象深刻且感動莫名,於是做了一首詩:「不念飛禽愛子情,綠陰深處捕雛鶯;可憐調舌綿蠻韻,變作驚心痛裂聲。要識放麑堪託子,須知渡蟻得延生;還渠子母融融樂,禁苑須教莫浪驚。」
真是慈心滿滿的一首護生詩!小黃鶯被捉,黃鶯媽媽美妙的歌聲頓時變成淒厲的慘叫。須知,放歸小鹿、救渡小螞蟻,免得動物受到驚嚇或死亡,這是一種無畏施,福報是可得健康長壽的!
鶴子說:「教兒調舌,是天地生機,失子驚心,是天地殺機。生與殺,機甚微也。」前人有詩云:「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讀之淒切動人。昨非菴詩云:「鳥鵲哺雛時,萬分心愛護;一啄十餘呼,一飛十餘顧。辛苦養將成,驀被罟師捕;哀鳴及追逐,我不忍聞睹。」屠赤水〈戒殺詩〉亦云:「物我從來本一真,幻形分處不分神;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號慘殺人。」
唉!普願有情人,不惜隨緣,為罟師垂涕而誦之,是亦廣長舌也。是的,願天下有情人,共同來為捕鳥的人誦讀這些詩句吧!如同廣長舌一般勸化眾生,但願他們能悔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