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際間將每年二月訂為「世界膽道癌月」,因為膽道癌的發生率、存活率與胰臟癌相去不遠,加上不易診斷,很難早期發現,致命率高,因而被冠上「隱藏版癌王」的稱號。醫師提醒,若出現黃疸、發燒、短時間內體重莫名下降、右上腹持續疼痛或摸到腫塊等九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白禮源表示,年近八旬婦人,由於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加上眼睛明顯變黃,家屬帶往醫院就醫,竟已是膽道癌第四期,所幸目前有免疫加化療的合併療法,作為晚期膽道癌的第一線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婦人使用免疫加化療藥物治療半年,病情控制穩定。
白禮源指出,目前對於膽道癌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常見十大高危險族群:先天膽道結構異常;罹患膽道相關疾病,如慢性膽管炎、膽結石、膽管硬化症等;肝病患者,如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等;肝內結石;肝臟寄生蟲感染;經常接觸戴奧辛、亞硝胺等有害物質;六十歲以上高齡長者;肥胖;糖尿病患者;有抽菸、酗酒習慣者。
台灣膽管癌患者多數為「肝內膽管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依臨床經驗,近七成膽道癌患者發現時多已晚期,合併局部淋巴結轉移或遠處器官轉移。
常見九大症狀包括黃疸、持續性右上腹疼痛、體重下降、胃口不佳、噁心嘔吐、右上腹摸到腫塊、發燒、全身搔癢、尿液變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