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 不怕斷手足 再生能力強 文/木易 |2024.02.18 語音朗讀 232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聚集在岩礁洞穴中。圖/維基百科圖/維基百科龍蝦個頭碩大,圖為紐西蘭龍蝦。圖/維基百科龍蝦成群結隊排列有序大遷徙。圖/維基百科紐澳多刺岩龍蝦。圖/維基百科挪威螯龍蝦。圖/維基百科 文/木易 台灣四面環海,是黑潮(暖流)必經區域,也因此在東海岸的基隆、宜蘭、花蓮、台東、恆春及澎湖沿海,有相當多的龍蝦。國人所說的「龍蝦」,通常是泛指龍蝦科的各種蝦,但更明確地說,龍蝦是體表具有棘刺,沒有一對大螯,且外殼色彩美麗的棘龍蝦,而不是常造成混淆的美國龍蝦。因長得像小龍而得名中國史書上,很早便有「龍蝦」的記載,在《爾雅‧釋魚》中有云:「鰝,大蝦。蝦之大者,長二三丈,鬚長數尺,若此之類者名鰝。」至於「龍蝦」一詞,最早見於明王世懋的《閩部疏》中,曰:「最奇者龍蝦,置盤中猶蠕動,長可一尺許。其鬚四繚,長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隱起二角,負介昂藏,體似小龍,尾後吐紅子,色奪榴花,真奇種也。」這也是「龍蝦」得名的由來。 從小型到巨無霸都有龍蝦科種類繁多,全世界更多達11屬、46種,包括:錦繡龍蝦、中國龍蝦、波紋龍蝦、雜色龍蝦、日本龍蝦、赤色龍蝦、日本脊龍蝦等。台灣本土產的龍蝦科種類,以龍蝦屬最為常見,主要包括:密毛龍蝦、長足龍蝦、錦繡龍蝦、波紋龍蝦、雜色龍蝦及日本龍蝦等。龍蝦是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軟甲綱、十足目、龍蝦科下物種的通稱,又名:大蝦、龍頭蝦、蝦魁、海蝦等。其頭胸部較粗大,外殼堅硬,色彩斑斕,腹部短小,體長一般在20~40公分之間,重量在0.5公斤上下,是蝦類中最大的一類,最重的能達到5公斤以上,稱之為「龍蝦虎」。外骨骼堅硬還有分節 龍蝦體表覆蓋堅硬、分節的甲殼(外骨骼),甲殼上布滿大小無數的棘刺。身體主要可分成頭胸部及腹部,頭胸部發達呈圓筒狀,其長度即頭胸甲長,常做為體型大小的標準。龍蝦背腹稍平扁,頭胸甲前緣中央有一對強大的眼上棘,具封閉的鰓室。腹部較短而粗,由6個環狀的節所構成,有4對槳狀的泳足,後部向腹面捲曲,腹部最末端,是由5片扇形葉片組成尾扇,用於游泳也利於逃生。眼睛凸出活動眼柄上龍蝦頭胸部腹側有5對有節的步足,各步足的腕節部位生有細毛,其中一或多對常變形為螯,一側的螯通常大於對側者。頭胸部前端有一對眼睛向前凸出,眼睛位於可活動的眼柄上。龍蝦有兩對長觸角,第一觸角自中央處分叉成2條鞭鬚,第二觸角大約是體長的三分之二,表面也生有許多小棘刺。腹部形長,有多對游泳足,尾呈鰭狀,用以游泳,尾部和腹部的彎曲活動,可推展身體前進。鮮活水劣質水皆可活 龍蝦分布於世界各大洲,一般棲息於溫暖海洋的近海海底或岸邊。龍蝦對水體低氧的適應能力很強,在水體缺氧的環境下,不但可以爬上岸來,且可以藉助水中的飄浮植物或水草,將身體側臥於水面,利用身體一側的鰓呼吸,以維持生存。龍蝦有很強的趨水流性,喜歡新鮮活水,為追求水質會逆水上溯。但當水質劣化,PH值(氫離子濃度指數)在5.8~9範圍內,也就是水質從偏酸到偏鹼,溶氧低於1.5mg/L時,仍能正常生存。龍蝦是偏動物性的雜食性動物,但食性在不同的發育階段,會稍有差異。食物包括海螺、貝類、螃蟹、海膽等,各種鮮嫩的水草、水體中的底棲動物、貝類、軟體動物、大型浮游生物,以及各種魚、蝦的屍體,都是龍蝦的食料。 靠多次蛻皮再生斷肢 龍蝦幼體的再生能力強,損失部位在第2次蛻皮時,會再生出一部分,經幾次蛻皮後就會恢復原狀,不過,新生的部分會比原先的要短小。這種自切與再生的行為,是所有龍蝦共有的自保能力。區別龍蝦雌雄時,可通過幾個方法來鑑別:1.同齡親蝦個體,雌蝦比雄蝦大;2.體長相近的親蝦,雄性的大螯比雌性的粗大,且雄性大螯腕節和掌節上的棘突長而明顯;3.雌蝦的第1腹肢退化,很細小,第2腹肢正常,雄蝦的第1、2腹肢變成管狀,較長,為淡紅色,第3、4、5腹肢為白色,這是龍蝦雌雄之間,在外形上最明顯的性別鑑識特徵。 群居愛亂鬥 卻欺善怕惡 龍蝦喜歡集群生活,族群常棲息於水草、樹枝、石隙等隱蔽物中。性喜晝伏夜出,不喜強光。在正常條件下,白天多隱藏在水中較深處或隱蔽物中,很少外出活動,傍晚太陽下山後才開始活動,多聚集在淺水邊爬行覓食或尋偶。若受到外來驚嚇,會迅速彈回深水中躲避。龍蝦多喜爬行,不擅長游泳,覓食和活動時向前爬行,但受驚或遇敵時,則迅速向後彈跳躲避。此外,龍蝦在爭奪棲息洞穴時常會爭強好鬥,牠們「嚇退」對方的手法十分有趣,是通過觸角與外骨骼之間的摩擦,發出一種尖銳的摩擦聲音,用以驚嚇侵犯的天敵或對手。龍蝦十分欺善怕惡,習慣凌強欺弱、欺小怕大。但另一方面,牠們又喜歡結伴群居在同一個岩石或珊瑚礁叢內,所以有時在一個珊瑚礁石洞內,能同時發現十幾隻大龍蝦聚集而居。常排成長列大漫遊龍蝦常進行一種多方向性的移動,稱之為「漫遊」,而且漫遊時會排成一長列等速前進。龍蝦之所以漫遊,通常是與個體發育的棲地轉移有關。例如美國佛羅里達灣的眼斑龍蝦之幼蝦或次成蝦,會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從沿岸棲地,移動至外海較寬闊的棲地,目的是增加幼蝦隨海流擴散生活範圍。另外,很多種龍蝦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例如巴哈馬比迷尼島的眼斑龍蝦,夏季時,棲息在溫暖較淺的水域,到了冬季,則遷徙至較深且平穩的水域。當龍蝦進行遷徙時,會以排列有序的長列來進行,遷徙隊伍會日夜不停地快速移動,直至找到適合休息棲身的地方。如此大規模排列有序的移動,可以利用群體移動的拖曳效應,來減少維持高速移動所需的能量消耗,並減少被天敵捕獵的機會。科學家也發現,龍蝦不僅在長距離遷徙時,會以成群結隊的方式移動,有時會以3~5隻所組成的小隊伍,在棲地附近作簡單的索餌移動行為。 前一篇文章 新北計畫增「非犬貓」收容費 最快4月上路 下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亞馬遜雨林動物奧祕排結石 修裂殼 龜事特別多野生動物手術室 妙手回春野生動物搶當攝影師(下) 作者其他文章代理孕犀 讓北白犀種群重現 海漂垃圾蝸牛 陸地上的貝類馬、驢與騾高空跳傘從產卵到復育 珊瑚媽艱難傳承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