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卵到復育 珊瑚媽艱難傳承後代 文/木易 |2023.05.14 語音朗讀 355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珊瑚礁被喻為海洋的熱帶雨林。圖/shutterstock 文/木易伴隨全球溫室效應和氣候變遷影響日益惡化,加上海洋休閒活動風行,全球各地珊瑚白化和珊瑚礁破壞的事件頻傳,其中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洲大堡礁,珊瑚面積大規模白化,引起全球保育團體關注,澳洲政府也積極搶救復育。做為地球村一員,台灣自然無法倖免。不久前台東綠島石朗海底的千年「大香菇」──世界最大微孔珊瑚(高度超過10公尺),覆蓋面積迅速萎縮剩35%,未來恐會全面消失,但對於究竟是要積極復育還是順其自然,目前地方政府還未有定論。復育成功的珊瑚。 圖/pexels海洋生物的熱帶雨林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0%,其中珊瑚礁覆蓋率雖僅占0.2%,卻有超過25%的海洋生物物種棲息其間,是海洋單位面積生產力最高、生物多樣性最高、生物量最豐富的生態系,因而常被比喻為「海洋的熱帶雨林」。換言之,珊瑚不僅是珊瑚寶寶的母親,珊瑚礁岩更是海洋生物繁衍生長的重要棲所,有超過1/3以上的海洋魚種,生活史中某一段時間,必須在珊瑚礁區附近度過,雙方也因而演化出各種複雜的寄居、共生、掠食、競爭等相互關係。 外觀常被誤為是植物 人類對珊瑚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因為牠同時具有植物和動物兩種特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初稱這種生物為「zoophyta」,意思是介乎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直到10世紀時,波斯學者Biruni以珊瑚能夠對觸摸做出反應,首度提議將牠們歸類為動物。但一直遲至18世紀,英國「恆星天文學之父」William Herschel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珊瑚細胞具有動物細胞的特徵,才將牠們正式併入動物界,歸類為刺胞動物門珊瑚綱下的六射珊瑚亞綱和八射珊瑚亞綱。群居成樹枝分叉外形「珊瑚」一詞,出自古波斯語「sanga」,是對珊瑚蟲群體及其骨骼的通稱。珊瑚蟲的身體呈圓筒狀,有6個、8個或6的倍數個觸手,觸手中央有開口。由於其無法隨位移動,只能附著在固定位置,以群居方式形成樹枝狀群體,加上外形像花又像樹,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生長在海底的植物。此外,珊瑚的外觀也常被誤以為「一大株珊瑚,就是一個生物體」。事實上,大多數的珊瑚是一群珊瑚蟲的聚落,只有少數種類像蕈珊瑚科家族,才是一隻巨大珊瑚蟲,就是一株珊瑚個體。內外結構軟硬各不同從珊瑚的結構和形態區分,可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從生態角度區別,可分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以常見的造礁珊瑚為例,珊瑚蟲聚落包括「非生物」與「生物」兩種物質,其中珊瑚石成分為碳酸鈣,主要用於保護殼和居所,另外覆蓋在珊瑚石上面的,則是成千上萬隻活跳跳的珊瑚蟲。「珊瑚蟲」放大來看,外觀跟同門的海葵很相似,有著圓筒身軀及一個開口,在開口周圍分布著數隻觸手,觸手上密布著刺絲胞,能捕撈浮游生物當作食物。共生藻讓顏色變斑斕珊瑚蟲的另一種食物來源,是由互利共生的「蟲黃藻」提供。這些蟲黃藻會行光合作用轉換能量,產生養分與氧氣,同時讓白色的珊瑚石、透明的珊瑚蟲,形成繽紛的色彩,還能夠調節光線的螢光色素,對珊瑚共生藻的影響及適應明暗不同環境,有很重要的作用。 亦即,珊瑚骨本身是白色(還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外觀因共生藻行光合作才會產生斑斕色彩。當珊瑚體內的共生藻數量下降,便會造成珊瑚白化現象。至於全株紅色的珊瑚,是因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黑色珊瑚則是由於含有機質所導致…… 大海賜予的瑰麗寶石珊瑚常被視為寶石或觀賞石,大致包括:紅珊瑚、粉珊瑚、黑珊瑚、藍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麥隆珊瑚、中國海南珊瑚等品種。寶石級的珊瑚,則包括紅色、粉紅色與橙紅色數種。珊瑚主要生長在陽光充足、水質清澈的淺海區形成。珊瑚礁屬於狹溫和狹鹽性生物,很容易受到環境因子變動,不論是氣候變遷或人為汙染,對珊瑚礁都會形成莫大的衝擊與破壞。百萬年成形難被復育 珊瑚的生長速率十分緩慢,每年大約僅能增長1公分。尤其是溫度,更是影響造礁珊瑚生長的最重要因素,其最適宜的溫度範圍是22℃~28℃,且海水的年平均溫度不能低於20℃,珊瑚蟲才能夠造礁,所以,珊瑚礁、珊瑚島大都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相對來說,當海水溫度超過30℃時,珊瑚就可能迅速白化。此外,天然珊瑚礁的形成,需要百萬年的漫長時間,就算能以人為的復育方式,也很難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建造一座海底熱帶雨林。以生態方塊復育珊瑚。 圖/澎湖縣種苗繁殖場新移植存活的珊瑚。圖/屏東縣政府珊瑚產卵 如海中飄雪 每年進入初夏的滿月時分,墾丁國家公園沿海珊瑚礁群的珊瑚蟲,在晚上8~10點時刻,就會有多種珊瑚在海底集體釋放精卵交會於海水中,若由海底朝月光亮處望去,海中盡是緩緩漂浮的精、卵和精卵束,宛如滿天星斗般地耀眼燦爛,美得如海中飄雪,浪漫美景讓人陶醉。珊瑚產卵是珊瑚礁每年最活躍盛行的大事,早在1980年代,科學家就在澳洲大堡礁發現:珊瑚彼此之間很有默契,會在短時間內一起繁殖,形成令人歎為觀止的壯麗畫面。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前後,是墾丁珊瑚產卵的日子。圖/蔡永春以台灣為例,南部墾丁、小琉球和東部綠島,在民間「媽祖生」(農曆3月23日)前後幾天,是珊瑚產卵高峰期,吸引不少潛水玩家專程南下朝聖,見證海洋生命的奇蹟。對於珊瑚同步產卵現象,過去學者推測是受到溫度、潮汐、光線等因素影響,但觸發產卵的關鍵原因,卻一直都沒有被確認。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努力下,終於揭開這個秘密,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就在於日落到月升的黑暗時間。珊瑚一年只產卵一次,每一種珊瑚都有明顯的生殖模式,也會採取分散風險策略,不同群體珊瑚會彼此錯開日子,再分批同步產卵,但時程卻非常固定,都是在「滿月」之後5~8天內。另一大宗珊瑚群體「軸孔珊瑚屬」,則會選個晴天夜晚同時產卵,避免碰到暴雨、颱風等天氣,以免後代全軍覆沒。 前一篇文章 超萌工作 專車「接送汪汪」看風景 下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5【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亞馬遜雨林動物奧祕排結石 修裂殼 龜事特別多野生動物手術室 妙手回春野生動物搶當攝影師(下) 作者其他文章代理孕犀 讓北白犀種群重現 龍蝦 不怕斷手足 再生能力強海漂垃圾蝸牛 陸地上的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