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 陸地上的貝類 文/木易 |2023.09.24 語音朗讀 242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兩隻蝸牛喝水 圖/維基百科金蝸牛 圖/維基百科蝸牛大都是素食性 圖/維基百科台灣盾蝸牛 圖/維基百科蝸牛產卵 圖/維基百科蝸牛往上爬 圖/維基百科日本蝸牛 圖/維基百科蛞蝓是無殼蝸牛 圖/維基百科 文/木易秋雨陣陣,不少都市或野外的庭園、花園,跑出很多大大小小的蝸牛,也讓人對這種軟體動物產生好奇。其實不說人不知,蝸牛和貝類竟是近親同門,只是牠是一生都活在陸地上的「貝類」,最神奇的是,一旦牠的外殼不小心破裂,還能自行修補恢復……一提到「蝸牛」,國人印象最深刻的,應是體型較大的「非洲大蝸牛」。但其實,這款蝸牛並不是台灣的原生物種,而是從原產地非洲透過人為傳播,才擴散到世界各地的。「非洲大蝸牛」會來到台灣,是1933年,日本金澤大學教授下條久馬一氏,為民眾食用補充營養為目的,從新加坡引進台灣飼養,如今繁衍範圍擴及台灣平地及中、低海拔山區,處處可見其蹤跡。台灣蝸牛種類繁多很多人不知道,在台灣本島及離島上,至少有282種以上的台灣原生種蝸牛,(還在陸續發現中)。其中,最常見的原生種蝸牛有:台灣盾蝸牛、斯文豪氏大蝸牛、班卡拉蝸牛、台灣青山蝸牛、煙管蝸牛……等。 蝸牛,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動物,此「綱」也是軟體動物門中最龐大的族群,貝類也是這一綱的動物。 全世界的貝類,共有10萬種以上,遍布於海洋、淡水及陸地等區域,蝸牛則是在陸地上生活的貝類。事實上,蝸牛的原始祖先,原本是生活於海洋,是由海中的貝類演化而來。目前,所發現最早的蝸牛化石,是位於加拿大及美國北方,約3億5千萬年前的樹木化石中。靠分泌粘液向前行蝸牛既為軟體動物門一員,顧名思義,全身只有肉,卻沒有骨頭。蝸牛的軀體,包括外殼、頭、外套膜、腹足、內臟等部分,身背螺旋狀的殼,形狀形形色色,且大小不一,顏色也多變。蝸牛腹部是肉質的腹足,也就是牠們的「腳」。蝸牛以腹足的起伏曲伸向前移動,並通過一路分泌粘液,幫助自己在粗糙的地面上移動,更為輕鬆滑順,也可避免腹足受傷,此外,腹足還有幫助抓牢物體、排出和吸收水分、保護身體等功能。隨成長外殼也變大幼蝸牛從一孵化出來時,體背上就有小殼。別小看這毫不起眼的殼,可是很用心地打造。幼蝸牛孵化經過一個月長成後,大致形成三圈螺紋,這種殼稱為「殼胚」,此時,蝸牛的軟體與內臟,已經藏於「殼胚」中。隨著蝸牛成長,殼徑會愈變愈大,殼高也會隨著變高。幼齡期外殼的邊緣很薄,且不整齊,到了成蝸的邊緣很厚,也整齊平滑。外殼的前端部位會繼續增加,殼大螺紋也多。當外殼不小心破掉碎裂時,身體會分泌石灰質黏液自行修補。全身都能縮藏其內 蝸牛殼的最頂端,就是殼開始螺旋的地方,稱之為「殼頂」。隨著時間的成長,「殼胚」順著螺旋的方向,一層一層地往下增加。螺層與螺層間的交界,稱為「縫合線」,有些種類的螺層略為突出,縫合線較深,另有些種類縫合線較淺。蝸牛殼螺旋的最底層(開口側),稱之為「體螺層」,當蝸牛遇到驚嚇或危險時,就會將軟體縮躲到殼螺旋的「體螺層」內避難。而蝸牛的主要內臟器官,則藏於體螺層上方的「次體螺層」。喜溼怕旱愛吃蔬果 蝸牛是一種夜行性、雜食性、喜溼性及自保性強的動物,多在雨後或夜晚活動,碰到太熱、太冷、太乾旱時,常躲在殼內休眠,並會分泌黏液成膜封閉殼口。大多數的蝸牛都是素食性,以蕈類、瓜果、野菜等植物為食,只有少數肉食性蝸牛,以蚯蚓、蛞蝓或其他蝸牛為食。蝸牛的嘴巴(也稱為「口器」),位於頭部先端之腹面,橫裂開口,其兩側有1對大側唇。嘴巴中有齒舌,可像「銼刀」般用來刮取食物。能感光卻看不見路蝸牛頭部前端有兩對觸角,均能伸縮自如,亦可縮入肉體內。在口器兩側的是「前觸角」,比較短,又稱為「小觸角」,可用來分辨味道、尋找食物;頭部背面較大的觸角,稱為「後觸角」或「大觸角」,在大觸角末端,有黑色的圓形小眼球,又稱為「眼觸角」。蝸牛的眼睛可以感光、辨別明暗,及前面有沒有東西,但卻看不清楚,所以只能到處亂爬。蝸牛沒有耳朵,聽不見聲音,但牠的身體對周遭振動很敏感,所以會讓人誤以為牠長有耳朵。殼口的下方,有蝸牛的肛門跟呼吸器,肛門在排泄時,常常沾在身體上面,呼吸時用肺呼吸,這是為了適應陸地生活,從水中的「鰓」演化而成。每隻蝸牛都能產卵蝸牛是雌雄同體,所以每一隻都能產卵,但必須異體交配,通常是在每年5月~11月潮溼溫和的季節。當蝸牛交配時,兩隻蝸牛的腹足會黏附在一起,並且會持續24小時維持不動,此時也是蝸牛最脆弱的時刻。蝸牛交配後,精子並不會馬上與卵受精,而是等蝸牛找到合適的環境、地點時,才會考慮使用。蝸牛一次約可產100個卵,且將卵產在潮溼的泥土中,一般經過2到4周後,小蝸牛孵化後就會破土而出。蛞蝓是無殼蝸牛 蛞蝓是一種充滿神祕感的動物,牠像是「無殼蝸牛」,爬行時會一路分泌「鼻涕」,所以,又有人稱牠為「鼻涕蟲」。話說回來,蛞蝓確實是蝸牛的近親,但演化過程,因潮溼的環境,不能像蝸牛般,從食物攝取「碳酸鈣」來造殼,便逐漸只剩能分泌大量黏液的能力。蛞蝓別稱「水蜒蚰」,為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動物的統稱,是一種可以自由移動的軟體動物,雖然不用背著重重的殼爬樹或覓食,但也因此少了保護,軟體難免受到異物傷害,也容易過度蒸散身體的水分。 蛞蝓有兩對觸角,眼睛位於大觸角前端,右觸角後方可見一呼吸孔。陸生蛞蝓和大多數的蝸牛一樣,多為草食性,白天躲在草叢雜木底下,晚上才出來覓食或活動,但若在下雨潮溼情況下,白天亦可見其在草地或樹幹附近漫遊。蛞蝓主要吃姑婆芋、麵包樹、血桐、蟛蜞菊、蔬菜、真蕈及其果實,但在食物缺乏或環境不良條件下,也能夠長期不吃不動、耐饑忍餓。氣溫在11.5~18.5℃,土壤含水量為20~30%的陰暗潮溼環境生活,對其生長發育最為有利。蛞蝓的口腔中,有角質的顎舌齒,可用於固定食物和舐刮食物,也能將植物幼苗葉片及生長點吃光。蛞蝓喜愛啃食蔬菜葉片、果實以及花瓣,使植物的葉片形成孔洞,或使果實的果皮不完整,因此常被農人認為是破壞蔬果、花卉、食用蕈發育與生長的「害蟲」之一。 前一篇文章 新加坡出生大貓熊叻叻滿2歲 年底返大陸 下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加拉巴哥群島 物種之島 作者其他文章代理孕犀 讓北白犀種群重現 龍蝦 不怕斷手足 再生能力強海漂垃圾馬、驢與騾高空跳傘從產卵到復育 珊瑚媽艱難傳承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