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轉製能源 潛力龐大vs環保疑慮

 |2024.02.04
510觀看次
字級
貝里斯笑鳥島國家公園。圖/法新社
焚化廢棄物過程取得電力回饋電網。圖/法新社
威立雅焚化廠內爪式起重機將垃圾送進焚化爐。圖/法新社
貝里斯海洋保護區生態豐富。圖/法新社
不可回收垃圾採焚化處理也有環保疑慮。圖/法新社
橄欖樹的果實。圖/法新社
農場主人艾塔心繫保存千年橄欖樹種。圖/法新社
威立雅的垃圾回收車為純電卡車。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轉型中扮演要角,來源除了太陽能、風力發電,世界各地每天產生大量的不可回收廢棄物,也被視為未被充分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不過,這種廢棄物轉製能源因採用焚化處理,也有環保疑慮。

巨大的爪式起重機抓起一把垃圾,放進大型焚化爐,這些廢棄物隨即被一團火焰吞噬,轉化成能源。這座法國環保集團「威立雅」(Veolia)位於英國倫敦南部的焚化廠,一天處理約1000噸無法回收的垃圾,同時利用燃燒加熱水產生的蒸氣來發電,提供附近數千戶居民用電需求。

威立雅是歐洲主要的廢棄物處理公司,其廢棄物處理作業轉型策略的一環,就是利用焚燒垃圾來儲存寶貴能源,並且提高效率。從處理廢棄物過程中以電能或熱能產生能源,稱為「廢棄物轉製能源」,為能源回收的一種。

該集團評估,全球能源回收市場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5000億歐元(約新台幣16.8兆元)。執行長布拉契蓮諾夫(Estelle Brachlianoff)視察倫敦焚化設施時,向媒體表示,「這實在是尚未被開發的資源和寶庫,光是在歐洲,就相當於400吉瓦(GW,1GW為10億瓦),相當於像義大利這樣一個國家的能源需求」,浪費的熱能、廢水和不可回收垃圾,都能用來產生能源。

威立雅在英國有10座廢棄物處理廠,處理約230萬噸不可回收垃圾,產生可供應40多萬戶家庭的電力。集團希望擴大回收處理廢棄物時浪費的能源,除了廢棄物轉製能源,還在英國試辦可回饋電網的全電動垃圾清運車,布拉契蓮諾夫說,這是「全世界首創」。

布拉契蓮諾夫視察的倫敦處理廠外,停著10多輛電動垃圾車,她說,「我們稱為『車對電網』」,這些垃圾車到各處收集垃圾,載回焚化廠後,車子還剩餘一些電力,就將電力返還到電網,尤其是在電網最需要電力的傍晚時分。

不過,環保主義人士認為,焚化廢棄物也會產生溫室效應氣體。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英國分會塑膠議題領導人施朗克(Nina Schrank),就十分批評這種捕捉流失能源的方式,「就廢棄物管理而言,焚化有3重失敗:無法減少、無法重複利用和無法回收」,被焚化處理的垃圾很多是塑膠品,「所以事實上就是混合其他多種化學物的化石燃料」。

自從2年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造成歐洲民生能源價格飛漲後,電價、天然氣價格就一直居高不下,也助長高通貨膨脹和生活物價危機。布拉契蓮諾夫說,他們在能源領域上所做的,「就是產生和分配能源,如此有助於減少碳足跡」,他認為,能源回收是有助於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以及實現盈利的重要成長引擎。



以自然抵債 貝里斯經濟得救了

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曾因新冠疫情重創經濟,瀕臨債務違約,這時過去為該國帶來觀光收入的海洋生態,提供了一線生機:「以自然抵債」,創造經濟和自然雙贏,寫下這種資助保育模式的成功範例。

貝里斯總理布里仙紐(John Antonio Briceno)說,疫情衝擊使該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損失大約14%,這時,非營利環保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提供資金償還債務,條件是要將因此省下的錢投入海洋保育。

該協會以折扣價3.64億美元(約新台幣113億元)買回貝里斯積欠的所有商業債務,總金額達5.53億美元(約新台幣172億元),轉換成「藍色債券」。貝里斯的未償還債務因此減少1.89億美元(約新台幣59億元),國家信用等級和再融資能力都隨之提高。

省下的這筆1.89億美元成為20年海洋保育基金,根據協議條件,貝里斯同意在2026年前,把該國海洋保護區占其領海面積比率,倍增到30%。布里仙紐說,「對我們來說,這是雙贏」,尤其是把國家債務占GDP比率大減超過10%。

儘管有些批評警告,「以自然抵債」過於慷慨,而且並非萬靈丹,但是這種模式仍被讚揚是創新的金融援助保育方式。TNC投資自然永續債務執行經理加徹夫(Slav Gatchev)指出,3分之1的中低收入國家陷入無力償還商業債務的困境,再融資規模可達1兆美元(約新台幣31兆元),這些錢轉換成投入因應氣候變遷和保護自然的資金,可望達到2500億美元(約新台幣7.8兆元)。

在貝里斯的成功經驗示範下,巴貝多、加彭和厄瓜多近兩年也先後簽署了類似協議,厄瓜多因此削減的債務高達11億美元(約新台幣343億元),有益於加拉巴戈斯群島生態。



搶救國寶 約旦力保千年橄欖樹

約旦有許多樹齡上千年的橄欖樹,已成為國家身分的一部分,不過這些古老樹木正受到多重威脅,為此,約旦從政府到民間,都正努力維持這個約旦人有歷史情感的文化象徵。

住在約旦西北部阿傑隆省的84歲農民艾塔(Ali Saleh Atta),每天清晨會先吃兩瓣大蒜配一杯橄欖油,再出門去查看園子裡有2000年歷史的橄欖樹,他說:「這些樹代表約旦的歷史。」

約旦有110萬株橄欖樹,這些樹林占該國所有耕地的20%,每年產出5萬噸橄欖和2萬5000噸橄欖油,對該國經濟貢獻1.69億美元(約新台幣52億元)。但是許多樹齡上千年的橄欖樹,正因為都市擴張、非法砍伐製作柴火,甚至因為裝飾需求而面臨威脅。

約旦國家農業研究中心總幹事哈達德(Nizar Haddad)說,這些樹正因為它的美而身處險境,「有些飯店、別墅、生意人和公司,為了妝點他們的地方,買下橄欖樹,連根拔起運走」,這些樹木通常都經不起這樣的折騰而死亡。

約旦政府除了立了新法,禁止遷種橄欖樹,也正在推動一套計畫,在每一罐約旦生產的橄欖油包裝上印二維碼,提供樹齡、生長地點、種植者姓名、油品品質等資訊,讓外界更了解橄欖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護樹團體「梅赫拉合作會」(Mehras Cooperative Society)領導人賈萊貝赫(Amer Gharaibeh)認為,應該以「國寶」地位保護橄欖樹。哈達德也說:「人類應對環境挑戰之際,橄欖樹展現的強大適應力,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我們應該保護這些樹木,讓它們繼續啟發人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