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北台首學──明志書院

文/丹青 |2024.01.31
507觀看次
字級
書院前方的六角形敬文亭。圖/丹青
紅磚瓦與燕尾脊,充滿古色古香。圖/丹青

文/丹青

若從台北搭乘往五股的公車,經過泰山區時,大多會走明志路,其中許多公車站皆以明志為名,如明志國小、明志科技大學、明治里等,而這都與附近兩百六十一年歷史的「明志書院」有關。

書院是早年學校教育的前身,兼具教學、祭祀的功能,師生都住於其內,除講授科舉考試內容外,亦頗重人格之養成。明志書院是北台灣第一所書院,比第二所台北「學海書院」還早了八十年,是由福建渡海來台開墾的客家人胡焯猷所創辦。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已七十,於今新莊平原開墾有成、累積了不少田產的胡焯猷,有感於當時北台灣有心向學的學子,必須遠赴彰化鹿港就學,諸多不便。於是慨然捐出平頂山腳下的莊業宅舍,包括瓦屋一進五廳、廂房十二間與水田八十甲,設立義塾。

取名「明志」,乃引自三國諸葛亮〈誡子書〉所言:「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舉獲得當時淡水廳同知胡邦翰讚許,並呈請上級正式將義塾改立為書院。次年,閩浙總督楊廷璋書刻「興直堡新建明志書院碑」置於書院牆上,作為書院之身分認證碑。

明志書院第二位捐助者,是新莊中港厝的監生郭宗嘏。他於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捐獻的田產面積更大,包括長道坑、八里坌等莊,計田一百六十一甲六分、園二十九甲二分,使明志書院在短短數年內,成為全台經費最充裕的書院。可惜郭宗嘏希望淡水廳能「就廳考送」,不要依附彰化縣學的願望並未實現。

明志書院一共在泰山十八年,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由於管轄地歸於當時的新竹縣,後來就搬到新竹了。官方將舊址(即現址)改稱為「新莊山腳義塾」,因此今日泰山才有「義學」(義學村)的稱呼;且義塾的田產、房舍租金,還是持續資助新竹的明志書院。

然而,新莊山腳義塾雖有書院功能,但吸引力消退,房舍亦因缺乏維護而逐漸傾頹敗壞,甚至被私占瓜分。大正九年(一九二○),此義塾於日治時期遭颱風侵襲崩塌;次年,當地仕紳發起募款重建,然因經費不足,只建了第一進正身外加兩側廒間,廳內供奉以教學、辦書院聞名的朱熹神位及創辦人胡焯猷之祿位。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台北州竟將此義塾列入寺廟;光復後,政府還是以寺廟來登記,甚至於記載其為道教。後來雖一度被內政部列為古蹟,但因長期疏於管理,內政部於一九八五年派員鑑定,認無保存價值解除其古蹟身分。

二○○三年六月,義塾因年久失修又遭屋後山黃麻重壓坍塌,當地文史工作者主張,新竹明志書院已遭日人拆除,應修建泰山義塾,並恢復「明志書院」之名;同年九月,台北縣政府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恢復原名;二○○四年重修,隔年竣工,成為今日之樣貌。二○一五年,另入祀第二位捐獻者,也是捐助最多的監生郭宗嘏。

今日的明志書院,雖是重建之閩南紅磚瓦厝,但仍充滿古色古香氛圍。尤其屋外的敬文亭、屋內之大毛筆擺置,及朱熹和創辦人、捐獻者等史料展示,仍可見北台灣教育發展的足跡。書院周邊,擴及五股、新莊、八里一帶,亦形成明志書院相關文史資料走讀區,對地方史的認識頗有助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