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巧爾
父親離世前兩、三個月,頻繁進出醫院,有一回住院十多天方返家,吃了點粥後,在客廳小坐一會兒,姐妹們扶他上床午睡。傍晚時分,父親已無力起床,只能用吸管吸些流質營養品,隔天又掛急診進醫院,而那一小碗粥就成了父親在家的最後一餐。
父親病後那一年時間,胃口不佳,食不下嚥,母親經常煮湯、蒸蛋,給父親當配菜,家裡也時而煮粥,或外帶粥品給父親當午餐。有次父親胃出血舊疾復發,從急診回來後,我們對他的飲食更加謹慎。那一陣子,父親幾乎天天清粥淡菜,連吃幾天不免覺得淡乎寡味,便要我們拿點肉鬆、醬菜搭配。
父親離世前兩、三個月,頻繁進出醫院,有一回住院十多天方返家,吃了點粥後,在客廳小坐一會兒,姐妹們扶他上床午睡。傍晚時分,父親已無力起床,只能用吸管吸些流質營養品,隔天又掛急診進醫院,而那一小碗粥就成了父親在家的最後一餐。
之後,吃粥成為一種思念。
事實上,吃粥一直是我生命成長中的重要印記。我從小在早餐吃粥的環境長大。彼時,母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未白就得起床熬煮清粥,再喚我們姐妹起床盥洗,準備上學。姐妹穿好制服,大家分頭作務,有的掃走廊,有的從信箱拿報紙進來,有的把爸爸上下班代步的腳踏車牽到騎樓,有的到附近的雜貨舖買幾樣素食當早餐配菜。吃完早餐,大家各自上學去,這是彼時的清晨畫面。
數十年來,母親一直持續著早起熬粥的習慣,直到她八十歲後體力漸衰,大夥兒建議母親不必再那麼早起床煮粥。爾後,家裡的早餐才調整為外買的方式。
學佛後,佛教徒們在農曆十二月初八煮臘八粥供佛,分饗大眾,慶祝法寶節,紀念佛陀成道日。在《摩訶僧祇律》說「粥有十利」,十利就是:姿色豐滿、增加氣力、補元益壽、安樂柔軟、辭辯清楚、喉舌滋潤、容易消化、老病適宜、消渴解飢、調和氣色。臘八粥要八樣食材,材料豐富也講究融和;煮粥作業從備辦食材,將數種食材秤重分裝,紅棗切片,豆腐等切丁,油條剪細,青江菜洗、晾、切細等工作,以備烹煮那天,大家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完成煮粥分裝供眾,這是大家分工合作的成果。天冷吃一碗臘八粥,心中有暖意有謝意。粥中有道,煮粥供眾是修行。
父親做六七那日,家裡準備了六碗素菜、水果、糕點,我們在自家二樓神明廳誦《阿彌陀經》,家人拜完後,分工把素菜等供品拿到一樓餐廳,三姐夫突然說,父親已到西方極樂淨土,不用食人間伙食了,母親突然笑了,那是自父親離世後,母親難得出現的開懷笑容。
今年臘八,姐姐照例從道場帶了幾碗臘八粥回來給母親吃平安吉祥。在佛國修行的父親,應已饗禪悅妙食,此時,正在飯食經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