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預測腸病毒疫情本周進入高峰期,已有五縣九鄉鎮被列為疫情紅色警戒區域,全台重症病例已高達一百九十二例,其中七例不幸死亡,創十年來同期最高紀錄,而媒體報導,此次腸病毒病情有別於先出現手足口小水泡等典型症狀,而以嘔吐、低溫燒及肌抽搐為主要症狀,容易演變成重症,醫師覺得怪怪的,專家也懷疑病毒已出現變種,而危害更劇。
腸病毒十年前曾大流行,不但有四百零五例重症病例,更造成七十八名幼童死亡,腸病毒自此成為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重點,雖然迄去年底,每年死亡病例大幅下降,然而殷鑑不遠,國人不能以為疫情已獲控制,及「致重症率」及「死亡率」不高,而掉以輕心。
因為,台灣國際化程度愈來愈高,觀光旅遊風潮日盛,加上氣候變遷、環境污染及藥物濫用等多重因素,疫情可能隨時再爆發,而且有專家曾擔心病毒間會交互作用或突變,而產生破壞力更驚人的新病毒,如今極可能言中。
防疫絕不容有絲毫鬆懈、漏洞,但衛生主管機關防疫工作總是慢半拍,不免令人憂心,筆者提出兩點建議供參考。
一、防疫工作當應整體規畫,不容任何死角。
雖然部分縣市政府衛生局已通令各速食店、醫院及百貨公司的兒童遊憩區,暫時禁止五歲以下孩童進入,以免成為病毒散播的溫床,然而,筆者昨天陪伴稚子至住家附近圖書館的兒童閱覽區,及附近公園、小學的兒童遊憩區時,卻發現使用人數反而爆增,似為排擠作用導致,造成防疫漏洞,足見防疫工作欠缺整體規畫及通盤考量。
而且,消毒工作應同時進行並盡速完成,但就連較為積極的台北市政府,尚有一百五十六所學校尚未完成消毒,遑論其他人力、資源較為不足的縣市,也造成防疫漏洞,行政院必須即刻指揮協調衛生署、環保署、教育部及國防部配合,出動各方人力全面進行徹底消毒。
二、防疫如同作戰,要全年無休、人人備戰。
據疾管局的疫情報導,今年一至四月病例較過去十年同期,明顯有大量增加趨勢,然而,當時政府卻無積極防治、宣導等因應措施,僅發布一、兩篇新聞稿提醒民眾注意而已,而朝野立委當時似乎也未要求衛生署加強因應,無怪乎疫情飆升。
衛生署理應發揮公共衛生「預防重於治療」的精神,應立即整體規畫資源,做好各項防疫工作,不容絲毫鬆懈與死角,莫待病例爆增,徒增醫療資源負擔;各界也應全面配合主管機關措施,勿讓腸病毒趁虛而入。
夏日將至,除腸病毒外,禽流感、肝炎、登革熱等也蠢蠢欲動,衛生署在祈禱之餘,應當審慎規畫防疫措施,為國人的健康做好把關。
楊昌憲(台北市/公共衛生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