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兒童到3歲說話還有「臭乳呆」,恐有聽語障礙,應接受檢查改善。圖/Unsplash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3歲的小智說話咬字還顯得「臭乳呆」,很多人認為是孩子的發展過程;不過幼幼班老師要家長帶孩子看醫生,了解是否有語言障礙或需要治療。語言治療師建議先做聽力檢查,等確定沒有問題再開始語言訓練。
高醫耳鼻喉部醫師張寧家今(1/3)日指出,孩子的成長過程會有一段「臭乳呆」,但是如果持續,甚至到3、4歲還是如此,家長就應該陪同孩子做檢查了。
他說,發音及咬字牽涉喉部聲帶發音,口腔舌齒鼻及腦部發育、耳部聽覺等,構造系統的障礙缺陷都可能影響語言的發展。語言信號的接收輸入是語言發展的起點,如果沒有語言聲音的信號輸入,嬰幼兒就無從學習或模仿他所接收的聲音訊號,進而發展出有意義的語言表達。
張寧家說,聽覺是語言發展的起點,語言治療復健的第一步就是要評估聽力是否正常。一旦小朋友的聽力篩檢未過就要轉介到聽力複檢醫院進行確認性檢查。
一般,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是零到3歲,3歲後發展速度趨緩,而6到8歲之後,語言能力定型就不大會有變化了。
醫生指出,如果家中的小朋友的語言發展跟不上生理年齡,那就是警訊,家長應帶去小兒科評估有無智能、發展遲緩,也要做耳喉科評估有無聽力障礙等。
類似3歲的小智有聽力障礙的狀況,家長要先了解聽損的程度,單耳或是雙耳聽障,若只是輕度,聽力較好的耳側小於40分貝,僅需密切觀察其語言發展狀況及定期追蹤,中重度的聽損者,其優耳聽損40到70分貝間,需要配戴助聽器並進行聽能及語言復健。
而重度聽損者(聽力較好的耳側大於70分貝),若使用助聽器後的語言辨別能力仍不理想,則要考慮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治療。
聽力及語言是人際溝通的重要管道,張寧家建議家長要留意家中嬰幼兒的聽、語反應,一旦有異狀應盡快做檢查,即早給孩子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