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早具有傳染力 國衛院揭登革熱新傳播模式

陳玲芳 |2023.12.18
185觀看次
字級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陳俊宏副研究員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圖/國衛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登革熱是一種經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而傳播登革病毒,所引起的蟲媒急性傳染病,近50年來,由於氣溫升高及國際間人口移動頻繁等因素,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其中70%病例分布於東南亞國家,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也同受其害,今年南台灣流行的疫情,為台灣近60年來排名第二的嚴重疫情。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陳俊宏副研究員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並與加州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國衛院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分析,也解釋了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

過去科學家認為,病毒從染病病患經蚊子叮咬後,需要在蚊蟲體內完成多次複製,再由中腸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此過程至少需要8天,發病間隔至少10天以上,稱為「外源性潛伏期」(EIP)。

然而,國衛院與高雄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有八成五少於3天,研究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動物後,緊接著叮咬下一隻動物,蚊子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傳播造成感染,類似於HBV、HCB、HIV共用針頭的傳染模式。

陳俊宏說,埃及斑蚊是登革熱病毒的主要媒介之一,其棲息地主要分布在台南及高雄,偏好在室內環境活動,且完成一次完整的「血餐」過程中,經常需要叮咬多人。其與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指出,此傳染模式十分驚人,可加速病例數推至最高峰的時間,同時也會大幅增加感染的人數。這種傳播方式,可說明造成2015年台灣登革熱大流行的原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