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免疫力 打造不生病體質 陳玲芳 |2023.12.18 語音朗讀 48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精通中西醫學的顏宏融醫師(左)近期甫與獨立記者張靜慧(右),合力撰寫出版《平衡免疫力》一書,強調古老並不代表落伍,融入新思維與現代科學,中醫也可以保有傳統智慧又能夠「與時俱進」。圖/原水文化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第一位獲頒2023年ICMART「科學獎」的中醫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顏宏融,17日上午北上舉辦《平衡免疫力》新書分享會,教民眾如何透過中醫養生來改善免疫力,希望在氣溫變化急遽的此際,讓民眾從日常生活的飲食、運動中,就能增強自體抗病能力。「免疫」按照字面意思,最早來自感染免疫。在初次接觸到某種微生物之後,當再度被感染時,可產生「抵抗力」而免除疫疾;遇到病原體感染,或是惡性腫瘤時,需要增強免疫力。人體需要足夠免疫力以對抗病毒,但免疫力太過,也會對生物體有害,包括所謂的「過敏」反應或「自體免疫」反應。顏宏融舉例,曾有乾燥症患者,以為自身免疫力不足,聽說多喝黃耆、枸杞、紅棗茶,可以提升免疫力,就自行購買藥材煎煮飲用,導致自體免疫發炎指數升高,眼睛乾燥症狀也無法緩解。其實,免疫力並非愈強愈好,就像「翹翹板」一樣,維持平衡,才是理想狀態。中醫常說「扶正祛邪」,「正」指身體的正氣,免疫力某種程度就是「氣」的概念,讓「氣」充沛並發揮功能,就能抵禦致病原、少生病。平衡免疫力的觀念,也應用在「癌症術後調理」,癌症病人完成手術、放化療後,擔心復發或轉移,可使用中藥提升免疫力。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顏宏融醫師(左),17日上午出席《平衡免疫力》新書分享會,教民眾如何透過中醫養生來改善免疫力。中國醫大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系主任張文德(右)也特地北上助陣。圖/原水文化提供顏宏融表示,中醫也不是只靠藥物調理,還有一些養生觀念、氣功、營養、藥膳等,都有助免疫調理。當人們熬夜、睡不好,睡眠不足,白天自然疲累,頸部肌肉也無法藉熟睡得到放鬆,因此肩頸僵硬痠痛,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許多慢性發炎導致的疾病,就會逐一出現。他提醒,除了作息之外,飲食習慣,也會影響發炎。高溫油炸的食物,容易產生自由基,其氧化過程,就像在身體裡「放火」,破壞體內細胞,產生發炎。所以,除了要避免常吃薯條、洋芋片等油炸物與燒烤類食物,零食、甜食、含糖飲料等高糖飲食,或含奶油(反式脂肪)糕點,也要忌口。日常應多攝取有助抗氧化、減少發炎的蔬果。如花椰菜、胡蘿蔔、番茄、南瓜、地瓜葉、菠菜、藍莓等,都是很好的抗發炎蔬果。 前一篇文章 癌友防骨轉移 醫生:治療外加護牙、鈣補充 下一篇文章 更早具有傳染力 國衛院揭登革熱新傳播模式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3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08推廣兒童歌仔戲 鄉村巡演明開跑2025.10.3009習川會今登場 台海議題受矚2025.10.3010以控哈瑪斯違反協議 再空襲加薩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學童當小農 種出玉米窗簾食物燒焦、蔬菜久煮 烹調不當破壞營養素農試所研發 咸豐草茶飲隨手包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 影響情緒睡眠免疫力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 作者其他文章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AI判讀、基因、血液檢測 3技術早期揪出失智症防腸病毒、流感 洗手降25%風險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食安醫師顏宗海 教你打造無毒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