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免疫力 打造不生病體質

陳玲芳 |2023.12.18
435觀看次
字級
精通中西醫學的顏宏融醫師(左)近期甫與獨立記者張靜慧(右),合力撰寫出版《平衡免疫力》一書,強調古老並不代表落伍,融入新思維與現代科學,中醫也可以保有傳統智慧又能夠「與時俱進」。圖/原水文化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第一位獲頒2023年ICMART「科學獎」的中醫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顏宏融,17日上午北上舉辦《平衡免疫力》新書分享會,教民眾如何透過中醫養生來改善免疫力,希望在氣溫變化急遽的此際,讓民眾從日常生活的飲食、運動中,就能增強自體抗病能力。

「免疫」按照字面意思,最早來自感染免疫。在初次接觸到某種微生物之後,當再度被感染時,可產生「抵抗力」而免除疫疾;遇到病原體感染,或是惡性腫瘤時,需要增強免疫力。人體需要足夠免疫力以對抗病毒,但免疫力太過,也會對生物體有害,包括所謂的「過敏」反應或「自體免疫」反應。

顏宏融舉例,曾有乾燥症患者,以為自身免疫力不足,聽說多喝黃耆、枸杞、紅棗茶,可以提升免疫力,就自行購買藥材煎煮飲用,導致自體免疫發炎指數升高,眼睛乾燥症狀也無法緩解。其實,免疫力並非愈強愈好,就像「翹翹板」一樣,維持平衡,才是理想狀態。

中醫常說「扶正祛邪」,「正」指身體的正氣,免疫力某種程度就是「氣」的概念,讓「氣」充沛並發揮功能,就能抵禦致病原、少生病。平衡免疫力的觀念,也應用在「癌症術後調理」,癌症病人完成手術、放化療後,擔心復發或轉移,可使用中藥提升免疫力。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顏宏融醫師(左),17日上午出席《平衡免疫力》新書分享會,教民眾如何透過中醫養生來改善免疫力。中國醫大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系主任張文德(右)也特地北上助陣。圖/原水文化提供

顏宏融表示,中醫也不是只靠藥物調理,還有一些養生觀念、氣功、營養、藥膳等,都有助免疫調理。

當人們熬夜、睡不好,睡眠不足,白天自然疲累,頸部肌肉也無法藉熟睡得到放鬆,因此肩頸僵硬痠痛,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許多慢性發炎導致的疾病,就會逐一出現。

他提醒,除了作息之外,飲食習慣,也會影響發炎。高溫油炸的食物,容易產生自由基,其氧化過程,就像在身體裡「放火」,破壞體內細胞,產生發炎。

所以,除了要避免常吃薯條、洋芋片等油炸物與燒烤類食物,零食、甜食、含糖飲料等高糖飲食,或含奶油(反式脂肪)糕點,也要忌口。日常應多攝取有助抗氧化、減少發炎的蔬果。如花椰菜、胡蘿蔔、番茄、南瓜、地瓜葉、菠菜、藍莓等,都是很好的抗發炎蔬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