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丘成桐在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開幕式上發表演講。圖/新華社
2014年2月23日,「基礎科學的未來與科教融合」主題論壇請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大衛.格羅斯(前右二)和傑拉爾杜斯.胡弗特,以及兩名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前右三)和愛德華.威騰(前右四)與幾百名國科大學生分享研究成果和經歷。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京雪、吉玲、雷琨、張博令
記者:您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數學產生興趣的?
丘成桐:我對數學真正有興趣,是從初二學平面幾何開始。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要懂得問問題,我很早就懂得問問題。
記者:這是不是一種天賦?
丘成桐:不是天賦。我父親是搞哲學的,要找出事情的起因,找出整個事情是怎麼發展的,是我很自然的反應,但是現在學生大都不做這樣的事情,而是由老師問學生問題。
信心是精神支柱
記者:您認為「數學之美」體現在哪裡?
丘成桐:牛頓用微積分,通過簡單定律解釋整個星球的運行,這不是很美的一個現象嗎?數學家坐在家裡,用鉛筆可以寫下天體運行的定律,這也是很美的一個現象。
記者:您曾說,證明卡拉比猜想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走錯方向的那段時間是最痛苦的,睡覺也睡不了,花了兩周不眠不休地去研究。
丘成桐:也不能講是最痛苦,可以講是做學問最艱難的時候。事情是這樣的,你還沒做出來以前,你不曉得是對還是錯,你會很徬徨,今天向前走還是向後走?當時很大的一個心理障礙是究竟是不是對的。我很有才華的朋友都以為是錯的,剛開始我也認為是錯的,但經過幾個禮拜的爭執,我想我是對的,我就有信心往前走,這是一個心理上很大的轉機。你曉得是對的,你就直接往前衝,放心去衝,這種強烈的信心是一個精神支柱。
談科學與人文
記者:您身上兼具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和現代科學精神,您對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學的興趣是怎麼來的?
丘成桐:從我父親那裡來的。我父親是個哲學家,他看東西看得很遠,讓我也培養出一種看問題比較宏觀的視角,這是很多數學家做不到的。我對文化歷史方面的興趣,也是他激發起來的。
看看歷史,大科學家都是在有文化修養的背景上產生的。你看文藝復興後就開始產生數學家、產生科學家,就是因為有了很好的文化氛圍、學術環境。
文學、科學本質是做同樣的事。對大自然的種種變化,文學用文學的觀點描述,科學用科學的角度描述,其實描述的是同一個事情。熟讀文學的好處是,能夠培養豐富的感情,這種感情會影響你對做學問的態度。
記者:您年少時就非常喜歡讀《史記》、《紅樓夢》等古典文史作品,直到現在,辦公室的書架上面還放著《史記》,這些書您會一直反覆看嗎?您最近在讀什麼書?
丘成桐:我什麼書都看。我每次看《史記》就停不下來,從小就喜歡這個。我喜歡看歷史書,也看文學和其他雜書。文學上,我更喜歡唐宋以前的作品,比較古樸,我以為比較有原創性,比如《楚辭》。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