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師提醒,黴漿菌主要在幼兒族群中傳播,近距離談話、咳嗽、打噴嚏容易感染,高峰年齡大約在三到五歲。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近期好發的黴漿菌肺炎感染,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由名為肺炎黴漿菌的病原體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傳播,與新冠病毒相似。醫師提醒,跟一般肺炎不同的是,許多病人即使發燒仍然保有活動力,因此常延誤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宗儒表示,黴漿菌主要在幼兒族群中傳播,近距離談話、咳嗽、打噴嚏容易感染,高峰年齡大約在三到五歲,在青少年中也不算少見,是一種全年齡層都可能感染的疾病。
黴漿菌症狀輕重不一,主要感染部位在肺部,亦涉及上呼吸道,包括感冒症狀、咳嗽、發燒、喉嚨痛等。嚴重病例可能引發支氣管炎、肺炎,伴有長時間咳嗽、發燒、呼吸急促,更嚴重者可能導致呼吸衰竭,需住進加護病房插管治療。
吳宗儒說,黴漿菌感染臨床特徵與一般細菌性肺炎不同,被稱為非典型肺炎,即使X光感覺嚴重,有些患者仍能行動自如,也被形容為「行走的肺炎」,這使得預防傳染變得困難。因此,基本的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和使用酒精消毒仍然很重要。
此外,黴漿菌可以是厲害的乾咳,如果到有痰的話通常呈現黃色,與大多數病毒不同。對於有咳嗽症狀的患者,特別要注意痰的顏色,如果有呼吸道疾病,建議待在家休息,減少傳染風險。
由於黴漿菌感染初期,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分,若咳嗽長時間未改善,超過一般病毒病程,就需考慮是否為黴漿菌感染。相關檢驗方法,如喉嚨快篩、PCR或抽血可協助診斷,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提供黴漿菌的PCR與抗藥性測驗,可幫助診斷治療。
吳宗儒指出,感染黴漿菌目前無疫苗,仰賴自身免疫力與抗生素治療。有些人休息和多喝水即可自行康復,有些病例則需要使用抗生素。若治療三天後效果不佳,可進一步檢測是否存在對第一線抗生素的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