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表示,校園食米供膳品質提升,讓學童從小培養愛吃米飯的習慣。圖/農糧署提供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全國逾3500家學校供應營養午餐,大多以規格CNS國家標準二等以上產銷履歷米作為主食來源,為讓營養午餐中的米飯更好吃,農業部農糧署委託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陳時欣,以科學方法建立食米保存及烹調條件的標準流程,讓學童們能享受國產好米的香Q美味。
農糧署表示,國內校園營養午餐食米來源以2大類為主,包括公糧米(學午糧用米)及產銷履歷米,為了兼顧營養午餐之品質及學生們的健康,這些食米均以市售價格的五折供應給學校及校園午餐團膳業者,這些食米不但是半年內碾製的新鮮米,品質規格都在CNS國家標準二等以上,且農藥殘留檢測合格。
農糧署說明,這些高品質的好米進入團膳大量製備時,有時會因儲存方式不當及烹煮技巧不佳,未能呈現完美口感,因此委託陳時欣團隊調查全國354家營養午餐供膳超過1000人次學校,最後用科學方法設計烹調供膳標準流程,並建立團膳米儲存流程。
農糧署指出,經實地考察發現煮飯設備以「蒸氣型蒸箱」為主,因此以北中南東各區校園午餐產銷履歷糙米及白米為實驗樣品,以蒸氣型蒸箱的煮飯條件,使用科學化方法分析不同試驗條件的米飯在質地分析、口感、水分含量及色澤的差異,建立可提升午餐食米口感的標準化作業。
經團隊實驗結果顯示,大宗團膳製備的煮飯條件和家庭烹煮不同,食米經過清洗後,白米不需浸泡,糙米則可在前一天洗米放置冷藏16小時,或於烹煮前以60℃熱水浸泡30分鐘。
除此之外,加水量也有黃金比例,團膳大量製備時,加水量不宜過多,低年級喜好口感偏軟,米水比建議為1:1.1,高年級喜歡粒粒分明米飯,米水比建議為1:0.8,進蒸氣蒸箱烹煮也要控制蒸氣輸出壓力7kg/cm2以上,烹煮45分鐘後關閉熱源,繼續燜飯20分鐘,送餐到教室後,請學生於打飯前進行鬆飯動作,使米粒間水分達到平衡狀態,午餐食米香Q口感即可完美呈現。
農糧署表示,推動食米教育除提升校園午餐食米供應品質,也讓孩子從小認識稻米的營養價值,同時培養愛吃米飯的飲食習慣,目前己建立校園午餐食米儲存及烹調標準化流程,同時也針對近250名校園午餐供膳之營養師及從業人員進行教育訓練,在12月底前將製作電子書及教學影片,推廣校園午餐食米烹調的標準化作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