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織女 裁縫守護太空人

 |2023.11.07
51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如果沒有裁縫師,美國太空總署(NASA)許多任務恐怕都不會達成,從1969年「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1973年開始的太空實驗室,甚至探測火星等,幕後都由一群「織女」協助縫製零件,這些任務才能圓滿達成。

一般提到太空梭,大多會想到堅硬的金屬、電線和電子產品,其實包在NASA太空梭外部的白色材料,是厚約5公分的隔熱紡織品──最厚的能夠在704℃的高溫下保護太空梭,太空衣也需要經由特殊材質與織法設計,以避免高溫與輻射傷害,近期出版的繪本《裁縫姐妹》,便是講述在幕後手工縫製NASA各項織物的「織女」故事。

太空梭從裡到外 都需裁縫協助

美國藝術家艾莉絲.馬帝奇(Elise Matich)時常探索各領域長期被忽視的人物及其生活,最新出版的圖像傳記《裁縫姐妹:吉恩.萊特和美國太空總署女裁縫師不為人知的故事》( Sew Sister: The Untold Story of Jean Wright and NASA's Seamstresses),描繪18名NASA織女對太空計畫的貢獻。

故事主角吉恩.萊特(Jean Wright)受到「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意外啟發,決定加入NASA;哥倫比亞號2003年1月16日升空時,隔熱材料脫落砸破機翼,導致太空梭2月1日返航時失聯,並在德州上空爆炸解體,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

萊特表示,當年提交履歷後一度石沉大海,但她利用時間研究關於熱防護、布料類型、織線種類、太空業術語等資料;半年後,她接到面試通知,雖然數學不好、沒讀大學,但她因為裁縫專業和對太空的熱情而錄取。

她的作品並不僅是肉眼所見的太空梭外觀,萊特說明,「NASA送上太空的任何東西都需要裁縫。我們會做熱防護工作,太空梭內、外都有我們織的毯子;此外,太空梭的地板材料之間、引擎防護罩與隔熱層之間,也都有間隙填充物。」

每周工作80小時 製登月太空衣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成為首個踏上月球的人類,而他身上的A7L太空衣,是由艾莉諾.福勒克(Eleanor Foraker)所設計,她與團隊手工縫製阿波羅任務的太空衣,每套都由21層複合材料組成,福勒克分享,當時她每周工作80小時,連續3年沒有假期,「我會在早上5時離開工廠,7時回來,但這是值得的。 」

1973年,另一名女裁縫師艾琳.貝克(Aylene Baker)拯救美國第1個太空站──天空實驗室(Skylab),發射後不久,天空實驗室微流星隔熱罩意外撕裂,導致機內溫度過高,NASA便請貝克協助,她利用聚酯薄膜、層壓尼龍和薄尼龍縫製出一個「遮陽傘」保護天空實驗室。

來自越南的連恩(Lien Pham)也是「織女」,1994年進入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專門縫製絕熱罩,也就是太空飛行器外部包裹的閃光材料,她參與的第1個項目,是卡西尼號土星任務。連恩說:「小時候,我會抬頭仰望天空,想觸摸其中一顆星星,後來我來到NASA,開始建造可以去那裡的東西。」

對於馬帝奇願意撰述NASA織女的故事,萊特對此非常感動,她表示:「從沒想過有人會寫一本關於我的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